奇妙水生生物集——鱼类·硬骨鱼类
硬骨鱼类是现生脊椎动物中最繁盛的一类,我们日常见到的鱼,大部分都属于硬骨鱼类,这足以证明它们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成功。
大菱鲆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自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大菱鲆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大菱鲆已成为欧洲重要的商业化养殖鱼类,后被引进中国发展成为海水鱼类养殖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大菱鲆就是我们在超市海鲜区常见的“多宝鱼”。是不是觉得它扁扁的,跟之前讲到的黑斑条尾挺像?其实它们非常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黑斑条尾属于“软骨鱼类”,而大菱鲆属于“硬骨鱼类”,它们的脊椎骨硬化,为身体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和保护。
大菱鲆为什么身体会那么扁平呢?这是因为大菱鲆为底栖性鱼类,喜欢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平时常将身体半埋于沙中,仅露出双眼和口部。扁平的身体形状有助于它更好地隐藏自己,通过将身体贴伏在海底,与周围的沙质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上方的捕食者和下方的猎物发现,这是一种有效的伪装策略。
下次去超市的时候,请仔细观察一下多宝鱼的头,你会发现它的整个“脸”都是歪的、不对称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刚孵化出的多宝鱼宝宝是对称的,当它生长到“儿童期”,颅骨开始不对称发育,其中一侧的眼睛逐渐向另一侧移动,最终两只眼睛都位于身体的同一侧,相当于多宝鱼是“侧躺”着的,而不是趴着的。
“千斤腊子万斤象”是一句流传于长江渔民中的谚语,“腊子”指的是我们熟悉的国宝中华鲟,而“象”则指的是同样分布在中国长江的大型珍稀野生鱼类——白鲟。白鲟一般体长2至3米,最大个体可达7米,体重有数百千克,是淡水鱼类中的庞然大物。它拥有一个长而尖的吻部,形状如同一把长剑,吻部长度可超过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这是白鲟最显著的外形特征之一。
白鲟、中华鲟等鲟类是较为特殊的一类鱼,它们既不像鲨鱼、鱼、鳐鱼是纯粹的软骨鱼,也不像鲤鱼、鲫鱼、大菱鲆是典型的硬骨鱼。有的科学家把它们归为“硬骨鱼”,有的科学家干脆把它们独立出来,称为“软骨硬鳞类”。在进化过程中,它们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软骨骨骼结构,如头骨和脊柱部分通常是软骨性的,不过,它们的鳃盖骨等部分也会出现一些硬骨化的现象,但硬骨化程度相对较低。
由于白鲟肉质鲜美,鱼子珍贵,导致它们在几十年前遭到了过度捕捞。长江中的大型水利设施的建成,阻断了白鲟的洄游通道,使其无法正常进行繁殖,加之河流的污染、航运的发展以及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也导致白鲟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03年,最后一条白鲟被发现并放生后,就再也没有确凿的白鲟目击记录。2020年,科学家正式宣布白鲟灭绝,这标志着一个古老物种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也为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