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历史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不仅达不到教学要求,还无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学会整合网络资源,在运用新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历史教学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生机和活力,促进历史教学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讲好历史故事,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内容。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在不断改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学生不仅要理解、记忆历史知识,还要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史故事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将遥远的时空与现代连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不同的时代风貌,感受不同时代的悲欢离合。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时代背景,从历史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视角出发,深入思考其行为动机及产生的重要影响,感受不同时代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智慧。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有利于创设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涉及从远古时代的采集渔猎到现代的互联网兴起,从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渗透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理解这种兼具厚度与深度的历史文明,就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资料,为学生讲解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分析、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部分教师未对历史故事进行甄别与审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一些没有真实史料支撑的历史故事,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部分教师虽对历史故事进行甄别与审查,确保了历史故事的真实性,但在应用故事进行教学时存在问题。一是没有依据教材内容选取合适的历史故事,导致历史故事与教材内容脱节。二是没有依据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历史故事,只是为了讲历史故事而选取历史故事。三是没有深入挖掘历史故事的思想内涵,导致历史学科育人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部分教师在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历史故事的思辨能力有限,需要教师选取一些生动活泼的历史故事,设计一些富有悬念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这可能会导致教师拐向另一个错误的方向,即过于追求历史故事的生动活泼而忽视课堂教学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会讲一些虽然有趣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历史小故事。这既破坏了历史课堂的整体性,又难以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其结果是学生历史知识没学到多少,只记住一些故事片段。
部分教师在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互动不足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互联网,人们每天可以接收到大量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有时良莠不齐,在选择利用时需要认真甄别,以避免受到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侵蚀和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甄别与选择能力,以选取真实、适合的历史故事。一方面,所选取的历史故事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这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唯物史观,充分尊重历史,真实再现历史,决不能歪曲历史事实,更不能把错误的历史事实和观点传递给学生。因此,选择具有史料支持的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十分重要,能确保学生获得真正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除了确保历史故事具有真实性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在听到同一个历史故事时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和思考。有些学生可能还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唯物史观。另一方面,所选取的历史故事要符合课堂教学需要。要选择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历史故事,教师就要对历史故事具有深刻的认知,能够挖掘历史故事的精神内核和人文底色,将适合的历史故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用在合适的教学环节里。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选取林则徐的故事,以林则徐的活动轨迹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为何去广州,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在课堂结束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到林则徐的故事中来,思考和探究林则徐的精神内核,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巨大的课业压力,学习科目多,学业负担重,往往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会影响历史学科教学质量。要让历史学科受到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上重要位置,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所选取的历史故事既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时,教师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歼35战斗机的飞行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会沉浸在歼35战斗机的飞行片段中,而忽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这时,教师需要发挥教学智慧,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及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所选取的历史故事除了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期,这也是他们思维方式由具象向抽象过渡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新鲜事物,情感共鸣能力强,但思辨能力欠缺。在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选取适合的历史故事。同时,可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2025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教师可结合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讲述都江堰的故事。应用音频和视频,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的宏伟壮观,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时,教师可利用相关的动态图片介绍曲辕犁和筒车,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和印象。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VR技术、VR图片和全景VR视频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将其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VR图片能够使人真切地感受图片中的景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VR图片展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等,带领学生云游历史景区,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全景VR视频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并将遥远的历史场景展示在学生的眼前。360度全景视频(Panoramic video)是一种基于视频图像后处理的360度沉浸式漫游视频形式,观众在浏览视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节视角,达到360度全景无死角浏览。如由法国公司开发的《巴黎圣母院VR》,还原了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本来面貌。这些资源将历史具象化,教师可将其应用到历史教学中,带领学生领略时代风貌与艺术之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既符合新课标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又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在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取适合的历史故事,以学生为主体,将历史故事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