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羽虱和鸡皮刺螨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在养鸡业中,鸡羽虱和鸡皮刺螨病是两种常见的体外寄生虫病,对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构成了严重威胁。鸡羽虱,通常被称为鸡虱子,属于节肢动物门、短角鸟虱科的体外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鸡的羽毛和皮肤上,通过吸食鸡血和羽毛上的营养物质为生。其体型微小,善于爬行,且繁殖能力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至整个鸡群。鸡羽虱的存在会导致鸡群出现瘙痒、烦躁不安、采食量下降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鸡体消瘦、贫血,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鸡皮刺螨,又称家禽红螨,是一种微小的体外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鸡的皮肤和羽毛根部,以吸食鸡血为生。鸡皮刺螨的叮咬会导致鸡皮肤红肿、损伤,并可能引发炎症。此外,鸡皮刺螨还是多种动物病原和人畜共患病病原的载体,能够传播新城疫、鸡白痢、鸡脑炎等多种疾病,对禽类和人类的生命健康都构成了一定威胁。通过对这两种寄生虫病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了解它们的传播途径、繁殖方式以及致病机制,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同时,也应加强养鸡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提高鸡群免疫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这两种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1病原1.1鸡羽虱

鸡羽虱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食毛目、短角鸟虱科的一种体外寄生虫。鸡羽虱体型微小,雄虫体长通常在1.7~1.9 mm之间,雌虫体长则在1.8~2.1 mm之间[1]。头部有赤褐色斑纹,似芝麻粒大,整体颜色呈现淡黄色或灰色。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比胸部宽,具有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对足,无翅,体型扁宽。鸡羽虱终生在鸡体上度过,属于永久性寄生。鸡羽虱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雌虱产卵后,经5~8 d孵化出若虫,2~3周内经多次蜕皮变为成虫。

1.2鸡皮刺螨病

鸡皮刺螨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真螨目、皮刺螨科,是鸡皮刺螨属的一种寄生虫。鸡皮刺螨虫体呈长椭圆形,后部略宽,背部盾板前宽后窄,后缘平直;体表密布细毛和细皱纹,体色因吸血多少而异,未吸血时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吸血后变为红色或褐色。虫体大小适中,雌螨体长通常在0.72~0.75 mm之间,宽0.4 mm左右,吸血后可长达1.5 mm;雄螨体长0.6 mm左右,宽0.32 mm左右[2];口器长,鳌肢呈细长的针状,可以穿刺宿主皮肤吸血;足很长,有吸盘,便于在鸡体表爬行和附着。鸡皮刺螨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雌螨在吸血后产卵,每次产卵数量不多,卵经2~3 d孵出幼虫。幼虫不吸血,经蜕化变为第一期若虫。第一期若虫吸血后经1 d蜕化为第二期若虫,再经1~2 d后蜕化变为成虫。从卵到成虫需经过约7 d的时间。成虫耐饥能力较强,4~5个月不吸血仍能生存。

2流行特点2.1鸡羽虱

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鸡羽虱病,但不同品种和日龄的鸡对羽虱的抵抗力存在差异。一般来说,雏鸡和育成鸡,由于羽毛未完全长出,皮肤较为娇嫩,更容易受到羽虱的侵害。鸡羽虱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直接接触传播是鸡羽虱传播的主要方式。当健康的鸡与感染鸡羽虱的病鸡直接接触时,羽虱可能从病鸡身上转移到健康鸡身上。由于羽虱善于爬行,它们可以迅速在鸡群中传播。羽虱也可以通过受污染的用具、饲料、垫料等间接传播给健康鸡。此外,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鸡群,也更容易发病。鸡羽虱病的发生与季节密切相关。在寒冷季节,由于鸡群为了保暖,而相互拥挤在一起,增加了羽虱传播的机会。此外,寒冷季节,鸡舍的通风换气条件相对较差,温湿度较高,有利于羽虱的生存和繁殖。

2.2鸡皮刺螨

鸡皮刺螨主要寄生于家鸡和鸽、麻雀等其他禽类。传播方式多样,鸡皮刺螨可通过叮咬鸡或人将病原体直接传播给宿主;或通过接触被鸡皮刺螨污染的用具、鸡粪、羽毛和尘土等而感染。鸡皮刺螨的活动和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鸡皮刺螨在夏、秋季大量繁殖,温暖季节是其活跃期。白天多处于栖息状态,隐匿在鸡舍墙缝、栖架、笼架或饲料残渣、粪便等处,夜间则出来叮咬鸡或人,吸取血液。

3临床症状

羽虱和鸡皮刺螨叮咬鸡体后,会分泌毒素引起发痒,导致鸡频繁用喙啄咬或用脚爪搔抓,使羽毛蓬乱、折断或脱落,并造成皮肤红肿、破损、出血或结痂,严重时可能引发感染。这些症状不仅影响鸡的外观和生理功能,还会导致鸡只采食量下降、消化吸收不良,进而影响生长发育,使雏鸡和育成鸡体重增长缓慢,成年蛋鸡产蛋量下降、蛋品质变差[3]。此外,羽虱和鸡皮刺螨还会消耗鸡自身营养,使机体贫血、消瘦,降低抵抗力,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当寄生量大时,病鸡还会出现全身症状,如精神不振、行动迟缓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4诊断方法

体表直接观察:用手拨开鸡的羽毛,仔细检查羽毛根部和皮肤上是否有羽虱和鸡皮刺螨附着。羽虱和鸡皮刺螨体型微小,羽虱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鸡皮刺螨呈红色或棕黑色,均善于爬行。

显微镜观察:从疑似感染鸡的皮肤上刮取皮屑,置于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生理盐水或甘油使其湿润,在显微镜下观察羽虱和鸡皮刺螨的形态特征,以确认种类和感染程度。

5防治措施5.1杀灭环境中的寄生虫

对鸡舍内的垫料、粪便等有机物质进行高温处理,如堆积发酵或焚烧,以杀灭其中的寄生虫和虫卵。选用0.1%溴氰菊酯,对鸡笼、墙壁、地板等处进行喷雾,灭杀病原,对鸡舍内的各种缝隙应重点喷药。用三氯杀螨醇,按1:1 000倍比例进行稀释,混合均匀后喷洒于运动场,可在每天6时和18时各使用1次[4]

5.2杀灭鸡体表寄生虫

烟雾法:用25%的敌虫聚酯通用油剂,鸡舍空间用量0.01 m L/m3,用配备有烟雾生成功能的喷雾器进行喷烟操作。完成喷烟后,需将鸡舍封闭2~3 h。

药浴法:用25%的溴氰聚酯加水配制成4 000倍液,将药液盛放于容器中,先浸透鸡体,再捏住鸡嘴浸一下鸡头,然后捋去羽毛上的药液,置于干燥处晾干;也可用2%洗衣粉水溶液涂洗全身。

沙浴灭虱:成鸡可选用硫磺沙(黄沙10份加硫磺粉0.5~1份搅拌均匀),或用无毒灭虱精、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按产品说明配制成稀释液,再按黄沙10份加稀释液0.5~1份,搅拌均匀后进行沙浴[5]

5.3加强饲喂管理

优化饲料配方,确保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均衡,以满足鸡群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硒等,可以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6]。按照鸡群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确保鸡群能够获得充足且均衡的营养。避免饲料受到污染,如霉变、虫蛀等,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清洁、新鲜的饮水,避免水源受到细菌、寄生虫等污染。

5.4环境卫生管理

寄生虫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易于滋生和繁殖,因此,保持鸡舍内干燥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加强通风、使用除湿设备或垫料管理等方式,来降低湿度。确保鸡舍内空气流通,有助于减少病原体和寄生虫的滋生。可以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调整通风量,避免鸡群因通风不良而受热或受寒。每天清扫鸡舍内的粪便,将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定期更换垫料,保持其干燥清洁,减少寄生虫的藏匿地。洗刷、曝晒鸡舍内的用具,如食槽、水槽等,减少寄生虫的附着和滋生。在易发季节,可选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如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对鸡舍环境进行药物喷洒,杀灭环境中的寄生虫和虫卵。

6结束语

防治鸡羽虱和鸡皮刺螨病,需要综合考虑饲养管理、环境卫生、药物预防和治疗等多个方面。只有形成全面的防治体系,才能有效控制这两种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同时,也应继续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防治技术和方法,为养鸡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