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在苏联最早的直接译介与出版考略
有关毛泽东诗词在正式发表前的流传和披露过程考察研究,是学术界近年来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但研究视野多限于国内,对其海外的传播轨迹发掘不多。译本作为毛泽东诗词在海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使中国革命的诗篇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展示。此前学界已知的毛泽东诗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译介共有两次,分别是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中译介的《七律·长征》和1947年美国著名诗人、作家罗伯特·佩恩(Robert Payne)在日记体著作《中国的觉醒》(《China Awake》)中译介的《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
1938年,莫斯科曾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俄文节译本《英雄的中国人民》,书中对斯诺意译的《七律·长征》进行了转译。鉴于这一时期中共同苏共之间的密切关系,笔者推测毛泽东诗词也存在早期直接传入苏联的可能性,并进行了专门的搜寻。2023年末,笔者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典藏的一本1939年萧三以笔名Эми Сяо(埃弥·萧)出版的《毛泽东·朱德传》中,发现了《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和《七律·长征》五首见于苏联出版物的直接译介的俄文版毛泽东诗词。更值得关注的是,萧三的毛泽东诗词译本远早于这些诗词在中国的正式发表时间,特别是《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和《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四首词,不仅是笔者所见首次被译成外文传播到国外,还比它们迄今发现的在国内的最早披露(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发表)时间分别早9年、17年、23年和19年,这在毛泽东诗词传播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萧三是诗人、文学翻译家、政治活动家及国际文学活动家。1896年,萧三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少年时期他与毛泽东同窗于湘乡县东山学堂,后一起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等人共同创立新民学会,并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撰稿。1928年,萧三因养病前往莫斯科,并于1930年留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执教,以中国左翼作家常驻代表身份出席苏联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担任其刊物《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主编。1934年在作家法捷耶夫推荐及中共党组织的批准下加入苏联共产党,曾两度担任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1939年4月萧三辗转回到延安,当晚受到毛泽东设宴招待。此后,萧三留在延安从事革命文学创作与宣传工作,陆续在报刊发表多篇毛泽东传略。1949年新华书店出版的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通常被认为是中共方面首部毛泽东传记著作,书中首次公开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
旅苏十年间,萧三通过诗歌、散文、话剧、小说及报告文学等体裁,向全世界宣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和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人物,被称为“第一个用诗歌向全世界宣传中国革命的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诗人”。
萧三撰写的《毛泽东传》从他与毛泽东的初识及求学经历写起,一直记录到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的重要报告。传略中,萧三首次将毛泽东的诗人身份介绍给苏联读者——“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位诗人,他以旧体诗词记录了中国红军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并常将这些诗词诵读给身边人听。如今,这些人都能够背诵这些热情澎湃的歌颂红军长征的诗句。现将其中的数首诗词逐字翻译附于文后”
以下为俄译本图片及笔者的中文回译:
图1 上半部分为俄译《西江月·井冈山》,下半部分为俄译《如梦令·元旦》
井冈山
山脚下旗帜闪烁着,
山峰间传来鼓号声。
敌军将我们包围万千层。
我们仍不动如群山。
我们的壁垒坚固而威严。
众人的意志化作了城墙。
望洋界上炮声轰鸣。
来报说敌军已不见踪影。
福建宁化途中
宁化,清流被攻克,向我们投降。
小径狭窄。森林幽深。脚下苔藓潮湿。
今日我们向何方
直奔武夷山脚下。
山脚下,山脚下
风吹拂着红旗。
宛如一幅画。
图2 上半部分为萧三对《如梦令·元旦》的汉音俄拼,下半部分为俄译《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Ninghua,Qingliu guihua。
Lu-e,Lin-Shen,Tai-Jia。
Jin ri xiang Hefang,
Chi,Zhi Wu-Yi-shan xia。
Shan xia,shan xia—
Feng zhuan hongqi hu hua。
话说反第二次“讨伐”的战争
白云山顶云停驻。
白云山脚呼声急。
三路大军一齐包围、进攻。
我们将踏碎朽木,折断枯草,疾驰如雷霆。
十四日内肃清了方圆八百里的敌人。
赣江水蓝,闽山碧绿。
横扫敌军如卷草席。
敌军的将领们哭泣,叹息。
步步设防,也无济于事。
图3 上半部分为俄译《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下半部分为俄译《七律·长征》
话说第三次战争(反第三次讨伐)
我们进攻,追击,为伟大战略自豪。
风卷血腥,山河为之昏暗。
............
红旗招展之处,白旗溃散无踪。
地动,天晃,风雨跳荡。
雷霆落下。
今日应将军阀分子活捉。
话说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
千道水,千重山——全都不算什么。
锯齿般的群峰上漂浮着细小的云浪。
我们踏着泥球在汹涌的乌蒙河边行进。
金沙江波浪湍急,高悬的峭壁渐渐变暖。
一座桥横跨大渡河,它的铁链冰冷。
欣喜望见,岷山之雪绵延千里。
越过后,三军上下尽展笑颜。
这五首毛泽东诗词均创作于萧三旅苏期间。虽然萧三在旅法期间曾与毛泽东保持通信
此外,装订在《毛泽东·朱德传》后的勘误表中订正的两处错误均来自毛泽东诗词译本,一是修正了一处字母排印错误,二是取消了《话说反第二次“讨伐”的战争》词题中的引号。从时间上看,勘误者应为此书编辑,而非萧三本人。除此之外,由于萧三长期旅居苏联,缺乏对诗词形成的革命历史背景的切身体验,加之诗词在传抄过程中对具体创作时间标注不明,以致萧三将创作于长征前的《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及《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误归入长征时期的诗词序列。
图4 《毛泽东·朱德传》书后勘误表
毛泽东的作品一般经由国内正式发表后才对外译介,萧三的毛泽东诗词俄译本却远早于这些作品在中国的正式发表时间,甚至包括了一首未曾正式发表过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和《七律·长征》在国内均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正式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则未正式发表过。此外,萧三译本中除《七律·长征》外的四首译词,不仅应是首次被译成外文流传到国外,还早于其已知的各种汉文印本的面世时间,这在毛泽东诗词传播史上十分罕见。
毛泽东诗词的早期传抄稿及通过他人披露的版本,与经毛泽东本人修订审定的正式发表稿存在诸多差异。萧三的译本未注重格律与韵脚,对多数诗句采取逐字直译的方式,与斯诺的意译风格迥然不同。这种翻译方式使我们得以窥见这些诗词在早期传播阶段的形态。
现将这五首诗词的最早发表版本同萧三的译本作一比较。
《西江月·井冈山》最早于1948年7月在东北解放区《知识》杂志所刊作家锡金《毛主席诗词四首臆释》一文中发表,原文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一作遥)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久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望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锡金注释:“‘望洋界’,刘白羽《井冈山上》文中记作‘黄杨界’,应该是一个地方。”
《如梦令·元旦》最早于1956年8月由谢觉哉在《中学生》杂志发表的《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中公开,题目是《如梦令·宁化途中》,原文为:“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卷红旗如画。”
在萧三译本中,末句动词译作“吹拂”,标音为“zhuan”。因此处韵母明确,含有元音“u”,笔者认为在萧三依据的传抄稿中该字应为“卷”,与《中学生》版本一致,其标注声母“zh”为误拼。在萧三译本中,还出现了地名“归化”被误解为“被攻克,向我们投降”,“何方”被误解为地名,以音译和大写首字母的形式出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与萧三对诗词形成的革命历史背景情况掌握不足有关。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最早作为《词六首》之一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原文为:“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1993年,《人民文学》编辑宋垒在《中流》杂志7月号公布了他们当年提供给毛泽东修订的《词六首》的传抄稿。其中,该词发表时的“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在传抄稿中原为“三路大军齐进逼,包抄疾,拉朽摧枯如霹雳”,“七百里驱十五日”原为“八百里趋十四日”,“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原为“蒋何泣,步步为营嗟何及”。萧三译本早于该词正式发表23年,与宋垒公布的传抄稿几乎一致,仅“赣水苍茫”“八百里趋十四日”与“蒋何泣”几处融入了萧三自己的解读,被译为“赣江水蓝”“十四日内肃清了方圆八百里的敌人”和“敌军的将领们哭泣,叹息”。
《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最早披露于1958年《中国青年》第4期《红旗翻处白旗没》一文中,作者是时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曾德林,文中记有:“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处白旗没。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今日渠魁应活捉!”2003年,陈安吉在《一首鲜为人知的毛泽东词》一文中首次介绍这半篇鲜为人知的《渔家傲》词。
《七律·长征》最早披露于1937年4月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由斯诺提供,原文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笔者目力所及,萧三译介的毛泽东诗词是迄今最早见于苏联出版物的直接译介的俄文版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诗词首次成规模的对外译介,也是国人对毛泽东诗词的首次译介,在毛泽东诗词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此前学界认为,苏联是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出版毛泽东诗词俄译本的,最早直接译成俄文的作品是《七律·长征》,载于1950年《星》杂志第1期。
中国人是毛泽东诗词外译的重要力量。
此前学界还认为,1947年罗伯特·佩恩在日记体著作《中国的觉醒》中英译的三首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首次较为集中的译介。
总之,萧三在20世纪30年代末正式向苏联介绍了毛泽东及其诗词作品,塑造了毛泽东兼具诗人气质与军事韬略的革命领袖形象,并让毛泽东诗词在新中国成立前走进苏联,为当时的苏联人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革命的窗口,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萧三译介的毛泽东诗词是迄今最早见于苏联出版物的直接译介的俄文版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诗词首次成规模的译介,也是国人对毛泽东诗词的首次对外译介,远早于这些诗词在中国的正式发表时间。虽然萧三译本受到时代局限和原文传抄讹误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不足,但其首次翻译并在苏联发表毛泽东诗词的行动,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翻译史上,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版本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