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飞花令”变体,激发诗词背诵新热潮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传统的“飞花令”游戏经过巧妙变体,能成为激发学生诗词背诵热情的绝佳方式。就拿“数字飞花令”来说,它带给课堂的惊喜与改变至今仍历历在目。

“飞花令”本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趣游戏,要求参与者在规定时间内说出含有特定字词的诗句。而我们的“数字飞花令”则要求学生说出含有数字的诗句,这一小小的变化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探索诗词宝藏的新大门。

在诗词课堂教学中,我开展了一次“数字飞花令”活动。当我宣布这个消息时,教室里瞬间沸腾起来,学生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仿佛即将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我先抛砖引玉,用带着诗意的神情吟诵出宋代邵雍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句诗短短十个字,却巧妙地运用了从“一”到“五”的数字,勾勒出一幅宁静而质朴的乡村图景:一条蜿蜒的小路延伸向远方,沿途点缀着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升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学生听得入神,有的微微闭眼,仿佛被带入了那个古老的村落,感受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有的则忍不住轻轻点头,似乎在心底为这美妙的诗句点赞。

紧接着,我清了清嗓子,语调激昂地吟诵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的夸张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让学生仿佛能听到震耳欲聋的水流声,感受到水雾扑面而来的清凉。学生的思维火花瞬间被点燃,他们纷纷在脑海中搜索着自己记忆深处含有数字的诗句。

有的学生突然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了宝藏,高高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背诵杜甫《绝句四首》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动静结合,“两个”黄鹂的啼鸣与“一行”白鹭的飞翔,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画卷。此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翠绿的柳树枝头,黄鹂欢快地跳跃、歌唱,那清脆的歌声在空中回荡;一行白鹭在湛蓝的天空中展翅高飞,洁白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还有的学生歪着头,沉思片刻后,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背诵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然这句诗表面上没有数字,但在讲解时,我联系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学生便联想到六月的西湖,进而对西湖的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六月西湖的荷花,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他们对西湖充满了向往。

在进行“数字飞花令”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积极背诵诗句,还对诗句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当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我们一起探讨了这句诗所描绘的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以及诗人杜牧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从这句诗中能感受到当时寺庙的繁多,仿佛看到了林立的庙宇和来来往往的香客;有的说从这句诗中能体会到诗人对过去繁华不再的惋惜之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

“数字飞花令”还具有很强的拓展性。我们从简单的个位数数字,逐渐过渡到十位数、百位数数字,甚至更复杂的数字组合。有时,我会限定数字在诗句中的位置,比如必须在句首或句尾,由此不仅增加了游戏的难度,也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的欲望。为了在游戏中表现出色,部分学生在课后主动查阅诗词书籍,他们像勤劳的小蜜蜂,在诗词的花海中采集着知识的花蜜。有的学生甚至制作了精美的诗词卡片,上面记录着他们新学到的含有数字的诗句,随时拿出来背诵。

通过“数字飞花令”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背诵了大量古诗词,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他们不再把背诵诗词当作一项枯燥的任务,而是享受其中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日益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