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军歌的诞生
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急需一首军歌来凝聚军心、激励斗志,于是《新四军军歌》应运而生,这是由陈毅等人集体参与歌词创作、著名音乐家何士德作曲的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歌曲。
周恩来1939年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时,陈毅提出新四军应该有一支自己的雄壮军歌,来鼓舞部队的斗志,增强部队的战斗力。他和一些领导谈起创作军歌的问题,大家都表示同意。陈毅当时任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兼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他从军部返回苏南后,就着手创作,很快就于3月30日完成了新四军军歌歌词初稿,题名《十年》。这是一首新诗,共3段35行,主要歌颂新四军的前身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展望新四军面临的东进发展任务。4月上旬,陈毅派专人把歌词送到了云岭新四军军部,项英和袁国平都认为陈毅的歌词写得不错,但还有点不足。在叶挺、项英的主持下,袁国平、周子昆、邓子恢、李一氓、朱镜我及黄诚等人对初稿进行了集体讨论。最后大家决定,把原来的三段歌词改为两段,歌名由《十年》改为《新四军军歌》,改动后的歌词更确切地体现出了军歌性质,歌词中关于新四军的光辉奋斗历程得到了更精炼的概括,歌词还特别突出中央军委为新四军确定的东进战略方针。集体修改稿完成后并未最后定稿,项英强调要等与陈毅商讨后再定稿。
5月,陈毅从茅山根据地来到军部,听了大家的意见后,表示基本赞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由陈毅再次执笔,在集体修改稿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雕细琢,遂形成后来的新四军军歌歌词。歌词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叙述历史和传统;第二段主要讲现实斗争,并突出向敌后进军的行动方针。整首歌词激情奔放、气势恢宏、流畅洒脱。作曲家何士德回忆:“后来正式发表的《新四军军歌》歌词,是陈毅同志第二次从茅山根据地回来,集中广泛的意见作最后修改完成的。”
《新四军军歌》歌谱
何士德回忆:“领导把这个歌词交给我作曲时提出要求,第一段歌词后面一句‘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和第二段歌词后面一句‘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要重复两次。我按这个要求谱写了一个具有南方民歌风味的曲调,交给教导总队的文化队和女生八队部分学员联合试唱。新四军军政首长和一些同志听了试唱之后说,这个曲调流畅、好听、易上口,可是战斗的劲头不足,现在已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新四军军歌的曲调应高昂雄伟,有一往无前的气魄。我考虑了这些意见,重新谱写了第二个曲调。试唱时,军政首长和参加听唱的同志们认为符合要求,后便由军部发出通知为正式的《新四军军歌》。”
据鲁冰、林晖、童树民、王绍华、周临冰、蒋群、陆秀琴等当年参加首次演唱《新四军军歌》的文化队队员回忆:“我们记得很清楚,那天中午12时左右,为了庆祝‘七一’党的生日和《新四军军歌》的诞生,我们文化队在驻地举行会餐,同时邀请首长们参加。突然,日军12架飞机窜到云岭、中村一带上空,滥施轰炸。当时,身经百战的项英副军长沉着地指挥大家疏散隐蔽。《新四军军歌》就这样在战火纷飞中诞生的。”周临冰等回忆:“何士德队长在我们整齐的队列前,手执指挥棒,叮嘱我们一定要把新四军战无不胜的气概唱出来。殷指导员(即文化队指导员殷扬,又名扬帆)在队前鼓动讲话时也说:《军歌》练唱已无数遍,可今天是首次在军首长面前正式演唱,要看指挥,音唱准,不要胆怯。我们心情十分激动,在何队长指挥下,引吭高唱,一举成功,博得军首长们长时间的掌声,并当场批准,决定在全军教唱。这样,《新四军军歌》于1939年7月1日正式宣告诞生。项副军长在我们队列前,亲切指示我们到连队去教唱军歌,用革命的歌声鼓舞士气,打击敌人。”
何士德回忆,“七一”当天晚上,军部的文艺工作者在陈家大祠堂组织了一次联欢晚会。祠堂大厅、天井和戏台两侧都坐满了战士和干部。陈毅坐在地上的木板条上,同战士们拉话。他态度和蔼,说话风趣,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许多战士和文艺工作者都伸长脖子笑嘻嘻地望着他。此时,同往常一样,各连队相互拉起歌来了,歌声此起彼落,整个会场为之震荡。陈毅同志听后,哈哈大笑地说“:我们的歌声威力真不小,敌人听了心胆寒。”联欢晚会开始后,先由何士德指挥全体唱《新四军军歌》,接着由文化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军民合作》《打回老家去》和《反“扫荡”》等抗战歌曲。战士们掌声热烈,边鼓掌边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陈毅环视情绪高涨的战士们,满面笑容。当何士德下台找座位时,陈毅忙招呼他到身边。晚会中间休息的时候,陈毅同何士德开玩笑说:“你是总指挥啊?”何士德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便问:“陈司令,你说的什么啊!”陈毅说:“你指挥全军呢!”何士德说:“陈司令真会开玩笑,叶军长才是全军的指挥,我不过是在这儿指挥唱几个歌子。”陈毅同志这时提高嗓门,态度严肃认真地说:“在革命队伍里,唱革命歌曲意义重大,它能活跃部队、鼓舞士气、教育战士、团结战斗,又能向群众宣传‘军民团结,一致抗日’。我希望全军都能很好地运用革命歌曲这个武器。”
林晖回忆,6月底的一天上午有人喊自己,“林圣纬(林晖原名)!殷指导员叫你去!”林晖立即到了队部。殷指导员脸微肿,这是因为他夜间工作到很晚睡眠不足导致的。殷指导员站起来对林晖说:“组织上决定从文化队派三个同志到全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去教唱歌。主要是教唱《新四军军歌》。有童紫(现名童树民)、王绍华和你。你们三个都是党员。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完成这个任务的。”林晖内心十分忐忑,害怕自己不能胜任,但仍点了点头。童紫、王绍华和林晖三人作为大会秘书处的工作人员,负责在大会上教唱《新四军军歌》,同时重新教唱《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反“扫荡”》等歌曲。他们将大会秘书处油印的歌片(印在泾县生产的那种用竹子做原料的类似宣纸的白纸上)分发给各位代表。坐在台下的,很多是身经百战的老首长,其中包括陈毅、谭震林、粟裕等同志。而他们三个人,只有童紫刚20出头,她是八队(女生队)有名的唱歌指挥,王绍华和林晖都是16岁的毛头小伙子,在代表们面前,不免有些腼腆。可是老首长们却是那样谦虚,三人每教一句,老首长们就聚精会神地学一句,这使他们受到很大鼓舞,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经过短短几天的会前、会上教,大家已经能看着歌片齐唱了。由于歌词反映了新四军从北伐开始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当时的战斗任务,以及光明的前景,因而大家唱起来,都有一种格外亲切、自豪的感觉和一种奋发向前的力量。在休息的时候,陈毅司令员和林晖握手,说:“快一年不见了,你又长高了,现在你指挥起我来啦!”在党代表大会上,童紫、王绍华和林晖旁听了项英同志《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总结》的报告和陈毅同志所作的同题副报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加崇敬参加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的英雄们,同时也更深切地体会到《新四军军歌》歌词的丰富内容。代表中绝大部分同志参加过三年游击战争,所以他们最能领会《新四军军歌》的精神实质,因而学得快、唱得好,歌声整齐、雄壮、嘹亮。7月,全军党代表大会在《国际歌》和《新四军军歌》声中开幕,又在《国际歌》和《新四军军歌》声中胜利闭幕。“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是《新四军军歌》结尾的一句,采取了重复三遍,但一遍高于一遍的唱法。代表们越唱情绪越振奋。那歌声像中秋时节钱塘江的怒潮,一浪高于一浪;又如同万马奔腾,气势汹涌,充分表达了全军指战员决心战胜日寇、收复失地、解放人民的钢铁意志和不可阻挡的革命锐气。随着代表们回到大江南北各个游击区和部队中,《新四军军歌》也就普及开来了,成为鼓舞大江南北广大军民战斗的有力精神武器。
《新四军军歌》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文艺的代表作,它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以激昂的旋律和铿锵的歌词展现了新四军的光荣传统和历史使命,凝聚了新四军的战斗精神,诠释了新四军的政治属性和历史传承,是抗日宣传的有力工具、鼓舞士气的精神武器。《新四军军歌》至今仍是纪念新四军的重要载体和红色经典,成为中国革命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一曲凝聚革命信念的时代强音。
扫码观看视频《诞生于炮火硝烟中的<新四军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