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蛇迷踪——从陆地到海洋的成功逆袭
扁尾海蛇(视觉中国供图)
海蛇是适应海洋生活的有毒爬行动物,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毒性等方面表现突出,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从水生到陆生再到水生的成功案例之一。
蛇类是脊椎动物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目前已知约4100种。蛇类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它们在除南极洲外的所有大陆均有分布,并成功拓殖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恶劣环境,如极地、沙漠和高原等。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蛇类自然也没有放过。
人们一般将适应海洋生活的蛇类统称为“海蛇”,传统归类于海蛇科,现在都划归眼镜蛇科。目前全球有约70种海蛇,大多数生活在距离大陆或海岛不远的沿岸近海周边或河口附近;主要以鱼类为食,通过肺和皮肤呼吸氧气;闭气下潜的深度可达140米,通常在水深30米以内的浅海区域活动。
海蛇对海洋的适应性是多方面且特殊的,不同类群的海蛇对海洋的适应程度也不尽相同。例如,扁尾海蛇属虽然生活在海洋里,但不能离开陆地和淡水环境,它们会定期到海岸附近的淡水区域饮用淡水、将卵产在陆地上等;真海蛇类终身生活在海水中,且发展出了很强的远洋扩散能力,并以卵胎生的方式直接产出仔蛇。
眼镜蛇科下辖眼镜蛇亚科、海蛇亚科和扁尾海蛇亚科三个亚科。虽然后两个亚科里带“海蛇”二字,但并非所有的物种都是真正的海蛇。这是为什么呢?
海蛇亚科(共38属196种)中的大多数物种是营陆栖、半水栖、甚至穴居生活的,有些陆栖类群还可以攀爬灌木或树木,目前无证据表明存在完全陆栖的海蛇。该亚科中仅剑尾海蛇属、龟头海蛇属、杆尾海蛇属、达尔文海蛇属、海蛇属和异海蛇属这6属64种表现出了明显地对海洋环境的适应与依赖,科学家因而将这些海蛇称为“真海蛇”。其中,海蛇属的海洋适应性最强,故又被称为“核心海蛇类群/支系”。除了以上6属,海蛇亚科中剩余的32属并不是海蛇。
真海蛇类是完全水栖性的,其特征是体形侧扁,尾巴呈桨状,腹鳞和相应的肌肉退化,丧失了在陆地上运动的能力。真海蛇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中国南海至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到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我国有龟头海蛇属和海蛇属2属共13种,广泛分布于辽宁、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和台湾等沿海地区。
扁尾海蛇亚科仅有扁尾海蛇属1属8种。它们主要生活在多石的沿岸沙滩或海岛岩礁环境附近,以鳗类为食。扁尾海蛇的腹鳞退化不明显,还保留有良好的陆地运动能力,算得上是陆栖和完全海栖的中间类型,因此不属于真海蛇类。扁尾海蛇营卵生,必须将卵产在陆地上,且可能要定期上岸以消化食物。尽管成年扁尾海蛇的头体长(不包含尾长)可达0.8~1.0米,但产卵量较小,每巢仅1~10枚。
扁尾海蛇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地区,我国有3种,即蓝灰扁尾海蛇、扁尾海蛇和半环扁尾海蛇,主要见于辽宁、福建和台湾沿海地区。
综上所述,海蛇是指真海蛇类的6属以及扁尾海蛇亚科的1属,共7属约70种。
虽然很多海蛇可以在咸水和淡水中切换自如地生活,但很少有海蛇能终生生活在淡水中。然而凡事都有例外,科学家已经发现海蛇属中的两个物种—塔阿尔湖海蛇(Hydrophis semperi)和婆罗洲海蛇(H.sibauensis)仅生活于淡水湖泊或河流中。其中,婆罗洲海蛇的分布地在印度尼西亚卡普阿斯河(Kapuas)的一条支流中,这里距离最近的入海口甚至超过了1000千米。
海蛇的尾部(任金龙供图)
普通蛇类的尾部(任金龙供图)
脊椎动物的演化总体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如从鱼类到两栖类到爬行类到哺乳类。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中都有营海洋生活的类群,如海龟和鲸类的祖先都是在陆地上生活的,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它们逐渐适应了水环境并演化发展至今。这种情况被称为“次生性水栖适应”,即从陆生生活再次返回水中。海蛇也是这种情况,它们可能起源于澳大利亚的陆栖眼镜蛇类,与其他眼镜蛇科的物种一样,海蛇都是具有前沟牙的剧毒蛇类。
尽管真海蛇类与扁尾海蛇亚科都是眼镜蛇科的成员,但它们是远房表亲,不仅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而且演化形成的时间也是大相径庭。
科学家发现,扁尾海蛇属可能起源于约1600万年前的亚洲陆栖眼镜蛇类,在1000万~800万年间开始陆续分化。而真海蛇类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类群,它与扁尾海蛇亚科的最近共同祖先出现在1000万~600万年前,且大多数现生类群起源于约350万年前。不仅如此,真海蛇类中的海蛇属起源于300万~150万年前,不仅时间更晚,物种分化速度也更快。上述证据表明在最近的500万年内,受海平面波动的影响,海蛇经历了极为成功的适应性辐射形成阶段,分化出至少40个物种,是爬行动物中物种形成速度最快的类群之一。
海洋与陆地存在巨大的差异,生物从陆栖到半水栖或完全水栖生活需要克服种种阻碍。海蛇尤其是真海蛇类在运动方式、气体交换、渗透压调节和食物摄取等方面演化出了多样的应对方式,特别是其体形、食性、呼吸、代谢和渗透压平衡等与普通的陆生蛇类相比都有巨大改变。
扁平的体形海蛇最明显的辨别特征就是其扁平的尾部。与常见蛇类近圆柱形的尾巴不同,海蛇的尾巴变成侧扁状,扁平且高,部分高度海栖的真海蛇类尾巴甚至变成了桨状。这是海洋脊椎动物的典型特征,如海龟和鲸类的前肢就演变成了鳍状以提高在海水中的运动能力。海蛇没有四肢,其前进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尾部向后推水的反作用力。较大的尾巴能让海蛇在游动时产生更大的动力,增强了其在海洋中游泳、捕食和避敌的能力。
海蛇的体形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如具备远洋扩散能力的长吻海蛇(H.platurus)就是经典案例。长吻海蛇可能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蛇类,即使是在爬行动物中也名列前茅,排名仅次于几种海龟。虽然部分海蛇的躯干也像尾巴一样变成侧扁状,减少了在水中游动的阻力,但长吻海蛇自头部向后的整个身体矢状面(将身体分切为左右两部分,左右切面就是矢状面)都高度扁平化,像一条垂直立起的纸带一样在水中游动。
肺加皮肤的呼吸方式海蛇生活在水里,如何呼吸成为头等大事。和鱼类用鳃呼吸不同,海蛇是用肺呼吸的。为了充分适应海洋生活,海蛇逐渐发展出一系列与呼吸相关的结构与生理特征。
首先是鼻孔。陆栖蛇类的外鼻孔一般开口于吻部(蛇嘴的前端部分)两侧或背侧面,而海蛇的外鼻孔位于头顶且开口向上,使它们在海面上仅露出鼻孔就可以呼吸,有利于隐蔽自己。海蛇的鼻孔还有可以活动的瓣膜:在吸气时打开,可最大限度地吸进氧气;在呼吸间隔期间闭合,有利于潜水。
其次,作为主要的气体交换器官,海蛇的肺尤其发达。蛇类的身体呈长条状,内脏器官多数呈前后排列或一侧退化且不对称排列,如蛇的左肺就很不发达,右肺却与之相反,甚至分为两个部分:前部为血管部,较短,背面内壁密布蜂窝状结构,分布有发达的血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后部为贮气部,较长,是储存空气的地方。海蛇的肺部更为发达,贮气部向后延长,甚至可达泄殖腔孔前,纵贯整个躯干,可以算得上“一身都是肺”了。
其三,海蛇的皮肤也具有重要的呼吸作用。海蛇可以潜到海面100米以下的地方,虽然扁尾海蛇类每隔一段时间要返回水面呼吸一次,但真海蛇类可以潜水长达8小时,这得益于其皮肤的呼吸作用。例如,长吻海蛇的皮肤可以自动从水中吸收氧气,摄取的氧气量达总标准摄氧量的33%,并且可以排出高达标准耗氧量94%的二氧化碳。因此,海蛇在水面下可以通过皮肤呼吸既补充氧气,又能排放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避免呼吸性酸中毒,有利于它们觅食和避敌,还能保持体内气压平衡,减少潜水病的发生。
不仅如此,最新的研究表明,部分海蛇头部皮肤的呼吸作用可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例如,青环海蛇(H.cyanocinctus)头部具有一个复杂的血管系统,它通过一个大血管穿过顶骨孔与大脑相连。该血管系统里的缺氧血可以透过皮肤从水中获取氧气,再将氧气运送至大脑。
平颏海蛇的鼻孔瓣膜闭合状态(任金龙供图)
海蛇的肺(黄色线条)(任金龙供图)
特化的食性海蛇的捕食对象大多是活动性不强或在洞穴、珊瑚礁孔隙中穴居的鳗类和鰕虎鱼类。不过也有例外,裂颏海蛇(H.schistosus)以较大的鱼类(如鲇鱼)为食;剑尾海蛇属以各种鱼类、乌贼、虾、蟹和鱼卵为食;龟头海蛇属以鱼卵为食。
海蛇的食性对其物种多样性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依据真海蛇类身体前段和后段体围的差异,可以将海蛇分为小头型和正常型两种体形。许多专食穴居性鳗类的海蛇都趋同演化出了“小头型”的身体,便于钻入沙底洞穴或孔隙中捕食。食性特化对海蛇的体形造成了巨大的选择压力,众多海蛇的形态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演化。
强大的毒性海蛇都是具前沟牙的毒蛇,且毒性强烈。很多海蛇蛇毒的半数致死量(LD50,在特定时间内能使50%受试动物死亡的毒物剂量,数值越低代表毒性越强)小于0.1毫克/千克,而眼镜蛇的LD50是0.691~0.915毫克/千克。海蛇牙痕较小,人被咬后伤口不红不痛,出血量少,仅有轻微的麻木感,很容易被忽视而错失最佳的治疗时间,伤者可在30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发病。海蛇的蛇毒症状为神经中毒,可产生呼吸麻痹;对横纹肌的损伤也很严重,伤者会出现明显的全身筋骨和肌肉疼痛。肌肉被破坏后会释放出大量的肌红蛋白和钾离子,严重时二者分别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高血钾型心力衰竭,加上呼吸麻痹,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伤者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饮用淡水与盐腺排盐生活在海洋中,就连喝水也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跟人类一样,海蛇生命体内需要维持渗透压平衡,但海水含盐量很高,生活在这样的高渗透溶液中,海蛇体内的水分会不断丧失。因此,海陆两栖的扁尾海蛇属必须经常返回陆地饮用淡水,而终生海栖的真海蛇类就只能等待下雨,饮用海水表面的淡水了。
除饮用淡水外,海蛇还演化出特殊的排盐器官—盐腺。在海洋中生活,如果肾脏不能代谢掉多余的盐分,为了保持自身的渗透压,就需要额外的盐腺。和海龟、海鸟一样,海蛇也有盐腺。盐腺位于舌下,称为“舌下腺”。舌下腺会间歇性地产生高浓度钠钾离子的分泌物,再通过舌头的伸缩将盐分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的渗透压平衡。
在水中交配与生殖海蛇中只有扁尾海蛇会上陆地交配,而其他海蛇都在海水中交配,但目前对它们的交配行为知之甚少。此外,扁尾海蛇为卵生,必须将卵产在陆地上;真海蛇类为卵胎生或胎生,直接将仔蛇产于海中。
近年来,科学家陆续使用基因组手段进一步解析了海蛇适应性特征的奥秘,如海蛇的嗅觉发生了退化,编码基因及非编码保守元件均存在快速演化信号,等等。海蛇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演化出众多适应海洋生活的特征,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可以说,海蛇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一个极为年轻又十分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