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优186在建阳区作早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南平市建阳区地处福建省北部、南平市中部、建溪上游、武夷山脉南麓,位于北纬27°16′~27°43′,东经117°32′~118°37′,属中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82 d,年平均降雨量1 700~2 400 mm,年平均日照1 802 h,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福建省粮食产能县之一,有“嘉禾之乡”美称。近年来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各级农业部门加大粮食生产奖补力度,鼓励农户规模种植双季稻,南平市建阳区一年四季境内气候差异较大,适合双季稻种植[1]

科优186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君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科A和南恢186配组选育的早籼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90003)[2]。2022—2024年科优186在南平市建阳区作早稻多点展示和示范种植,表现株型适中、生育期适宜、分蘖力中等、产量高、抗病性强等优点,可在建阳区作早稻推广种植。

1 产量表现

2022—2024年连续3 a引进科优186在南平市建阳区书坊乡、莒口镇、麻沙镇等地作早稻进行多点适应性示范种植。2022年在书坊乡钱塘村示范种植1.46 hm2,平均每667m2产量为635.5 kg,在莒口镇茶㘵村示范种植0.26 hm2,平均每667m2产量为498.3 kg;2023年在麻沙镇竹洲村示范种植6.4 hm2,平均每667m2产量为555.6 kg;2024年在书坊乡书坊村示范种植2.13 hm2,平均每667m2产量为558.0 kg,在麻沙镇长坪村示范种植1.84 hm2,平均每667m2产量为505.2 kg(表1)。

通过连续3 a在南平市建阳区各乡镇示范种植,科优186每667m2产量保持在498.3~635.5 kg,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性强等特点。

2 主要特征特性2.1 生育期

科优186参加福建省2 a早稻区域试验,2016年区试全生育期129.2 d,与金优2155(CK)相比迟熟0.9 d;2017年继续区试,全生育期128.3 d,与T78优2155(CK)相比早熟0.8 d[2]。2022—2024年科优186连续3 a在建阳区书坊乡钱塘村、麻沙镇竹洲村、书坊乡书坊村作早稻种植,于3月10—21日播种,4月10—20日移栽,6月中下旬始穗,7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30~134 d,平均全生育期131 d(表1)。

表1 科优186在建阳区示范种植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注:有效穗数、理论及实际产量计算面积为667m2
年份种植地点全生育期/d株高/cm穗长/cm有效穗数/万每穗总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g理论产量/kg实际产量/kg
2022书坊乡钱塘村134107.421.918.5152.783.429.3690.3635.5
2023麻沙镇竹洲村130105.621.417.7148.382.128.0603.4555.6
2024书坊乡书坊村130106.821.818.1150.882.528.8648.5558.0
平均131106.621.718.1150.682.728.7647.4583.0
2.2 农艺性状

科优186在建阳区作早稻种植,田间表现苗期耐寒性强,植株群体长势整齐,株型适中,茎秆较粗壮,分蘖力中等,熟期转色好。连续3 a在建阳区书坊乡钱塘村、麻沙镇竹洲村、书坊乡书坊村试验示范种植,平均株高106.6 cm,穗长21.7 cm,每667m2有效穗数18.1万,每穗总粒数150.6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8.7 g(表1)。

2.3 抗性表现

2022—2024年科优186在南平市建阳区各乡镇作早稻种植期间,大田未发现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表现抗病虫性强,未发生倒伏现象。但要加强苗期病虫害防治,立枯病防治尤为重要。

2.4 稻米品质

科优186米质指标据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糙米率80.7%,整精米率63.1%,碱消值6.0级,胶稠度76 mm,直链淀粉含量25.3%,垩白度12.2%,透明度3级,米质一般[2]

3 高产栽培技术3.1 播种前处理,适期播种

科优186在建阳区作早稻种植,播种秧田选择交通方便、排灌便利、阳光充足、肥力中等的田块。播种期安排在3月中下旬,冷尾暖头抢晴播种。秧田每667m2播种量10 kg,秧田与大田用种量比1∶10,播种采取稀播种的原则,密度要求均匀一致[3]。播种前先选择晴好天气晒种1~2 d后,用清水漂洗法选种、去除杂质和秕谷,再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2 500倍浸种消毒15 h,消毒后用清水淋洗,除去药液后间歇浸种24 h,每4~6 h换水1次进行催芽至露白播种,可起到提高种子发芽率、防病壮苗的效果。

3.2 培育壮秧,适时移栽

秧田施足基肥,播种后及时盖膜保墒,控制膜内温度15~30℃,保持秧田半沟水,防止出现烂秧和烧苗现象。秧苗长到1叶1心时,每667m2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0 g对水100 kg喷施,控制秧苗徒长,培育多蘖壮秧;待秧苗长到2叶1心时,每667m2施尿素4 kg作“断乳肥”,并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揭膜通风炼苗,同时用30%甲霜·噁霉灵水剂45 mL+0.01%芸苔素内酯乳油45 mL混合后对水45 kg喷雾防治,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预防立枯病等病害。移栽前3~5 d揭去盖膜,每667m2施尿素4~5 kg作“送嫁肥”,增强秧苗移栽后的抗逆性和发根能力,同时喷施32.5%苯甲·嘧菌酯30 mL+60%烯啶·呋虫胺10 g+75%三环唑粉剂30 g对水45 kg喷雾作“送嫁药”,能有效预防移栽后病虫害侵袭,做到秧苗带肥、带药移栽[4]

3.3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科优186在建阳区作早稻种植,田间表现为分蘖力中等,株型紧凑,秧龄一般控制在30 d左右,确保每株秧苗带2~3个蘖移栽。移栽时要做到合理密植,大田栽插株行距规格以20 cm×20 cm为宜,每667m2插1.7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谷苗,以确保插足基本苗达6万~8万。应做到浅插、直插、匀插、稳插,插植深度控制在2 cm左右,有利于增加低位分蘖,确保每667m2大田有效穗数达18万以上,为稳产、丰产打好基础。

3.4 合理施肥,确保产量

根据科优186的需肥特性,施肥要遵循“前重、中轻、后补”的原则。应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同时搭配磷、钾肥一同施用,肥料中N、P2O5、K2O的质量比例以1∶0.6∶0.8为宜。每667m2需施纯氮10 kg,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施加比例为6∶3∶1[2]。秧苗移栽前3~5 d施基肥,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O=15-15-15)40 kg,促进大田秧苗早生快发;移栽后7 d结合化学除草施分蘖肥,每667m2追施46%尿素5~7 kg,促进有效分蘖,增加有效穗数;幼穗分化Ⅱ期施穗肥,每667m2施46%尿素3~5 kg和60%氯化钾4 kg,有利于稻穗增大、粒数增多;后期看苗追肥,在灌浆期若发现植株有脱肥现象,可适当进行叶面施肥,用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增加千粒重,提高结实率。

3.5 科学管水,提高结实率

大田水管遵循“浅水插秧、深水返青、活水促分蘖、适时烤田、复水孕穗、后期湿润灌浆”的原则[2]。插秧时保持浅水层,有利于秧苗浅插;水稻插秧后田间保持3~5 cm水层,以促进返青存活、扎根立苗;返青分蘖后间歇灌溉,水层以2~3 cm为宜,做到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气促根,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总苗数达到有效穗数80%时,及时排水、适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深扎,提高成穗率;烤田14 d后复水灌溉,孕穗期、抽穗扬花期保持3~5 cm水层,确保水稻生殖生长对水分的需求;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至黄熟,收割前7~8 d断水,既有利于提高结实率,确保丰产,又便于机械收割作业,降低收获成本。

3.6 综合防治,减少草害

早稻主要防治的杂草有禾本科稗草、阔叶杂草等。犁田前用草铵膦进行田埂除草;移栽后7 d施除草剂,每667m2可选用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30~45 g+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 g拌分蘖肥撒施,施药时田间保持3~5 cm水层3~5 d,能够有效防除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减少杂草对水稻生长的竞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田间环境。

3.7 绿色防控,防治病虫害

加强田间检查,及时关注建阳区植保站的病虫害情报和病虫害发生规律,以绿色防控为主,提高防治效果为目标,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建议施药时间选择在06:00—09:00和16:00—18:00,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虫害防治:每667m2用10%三氟苯嘧啶16 g或80%烯啶·吡蚜酮12 g对水45 kg喷雾防治稻飞虱;每667m2用12%甲维·虫螨腈30~50 mL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15 mL对水45 kg喷雾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螟虫。病害防治:每667m2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40 g或40%稻瘟灵乳油100 mL对水50 kg喷雾防治稻瘟病;每667m2用5%井岗霉素200~300 mL对水50 kg喷雾防治纹枯病[4]。同时,提倡运用无人机等先进的田间机械设备开展施药作业,进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节省人工成本,提升机械化水平。在开展无人机飞防作业时,风速要控制在3级以下,还可添加专门的飞防助剂,起到防漂浮、助沉降的作用,从而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增强防治效果。每667m2的无人机飞防作业用药量与传统喷施相同,对水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2~4 L。

3.8 适时收获,确保稻米品质

当谷粒完全变硬,穗轴呈现上干下黄且谷粒成熟度达到90%~95%时为最佳收割时机。为确保稻谷颗粒归仓,需选择晴好天气,用配备碎草装置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抢晴收割,避免鸟、鼠为害及过熟落粒。收割时留茬高度尽量不超过30 cm,收割后稻谷及时晾晒或烘干,以免影响稻米品质,实现稻草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后茬晚稻种植做好充足的准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