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农畜产品供应链中质量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策略

阿拉善盟作为自治区重要的农牧业产区之一,其农畜产品种类丰富,不仅有辣椒、西瓜等农产品,还有当地独特的双峰驼、白绒山羊、苁蓉、锁阳等特色农畜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独具特色,满足了区内外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然而,随着市场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阿拉善农畜产品供应链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暴露出诸多质量安全风险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消费者健康,还制约着当地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阿拉善农畜产品供应链中的质量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阿拉善农畜产品供应链概述

阿拉善地区地域广阔,农牧户居住分散。在生产环节,种植户和养殖户获取生产资料的渠道多样且分散,受自然条件和交通因素影响,生产资料供应的及时性和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种养殖技术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农牧民缺乏科学种养知识,难以保证产品初始质量。在加工环节,阿拉善虽有一些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但多数规模较小,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以羊肉加工企业为例,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生产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品质和种类的多样化需求。仓储环节方面,由于当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沙强,对仓储设施要求特殊。一些常温仓库难以满足产品储存条件,而冷藏、冷库建设成本高、数量有限,导致部分易腐产品在储存过程中损耗较大,需要特殊环境控制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运输环节中,阿拉善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公路运输是主要方式,但道路状况复杂,运输时间长。部分偏远地区缺乏冷链运输条件,生鲜产品在运输途中质量难以保障,如羊肉在运往外地市场时因冷链不完善,品质易受影响。在销售环节,除了传统的农贸市场、超市销售渠道外,电商平台成为新兴销售方式。然而,当地电商发展相对滞后,物流配送时效性差,且部分销售商对产品质量把控和售后服务意识不足,影响了消费者购买体验。

2阿拉善农畜产品供应链中质量安全风险识别2.1生产环节质量安全风险2.1.1生产投入品风险。

阿拉善大部分地区生态脆弱,农牧业生产主要依赖有限的地下水。在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购买来源不明、质量无保障的饲料,其中可能含有过量添加剂或有害物质,影响畜产品质量。当消费者食用这些含有添加剂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时,会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在种植业方面,由于当地病虫害防治手段有限,部分农户为快速控制病虫害违规使用超剂量农药,造成农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2.1.2环境污染风险。

阿拉善工业发展带来一定环境问题,部分工业园区周边的土壤和水源受到污染,影响了当地农畜产品质量。例如,靠近工业园区种植的部分玉米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饲养家畜后可能导致畜产品重金属残留;受污染的水源用于灌溉或养殖时,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农畜产品。此外,高新区工业园区排放的有害气体可能对周边的葡萄基地造成污染。

2.2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风险。

①加工环境与设备卫生风险。阿拉善多数小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因资金有限,生产车间卫生条件较差且设备陈旧,清洗消毒不及时容易滋生细菌。例如,部分奶制品加工作坊存在车间通风不畅、设备表面残留污垢等问题,导致生产的奶制品微生物指标超标。②添加剂使用风险。为改善产品外观和延长保质期,部分加工企业存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在一些肉制品加工中,违规添加亚硝酸盐等防腐剂会增加消费者健康风险。

2.3流通环节质量安全风险2.3.1运输存储条件风险。

阿拉善地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冷藏运输车辆和冷库数量不足,且部分设备老化导致制冷效果不佳,在运输过程中难以精准控制温度,影响产品品质。例如,新鲜的驼奶在运输途中因温度过高容易变质,无法保证消费者能喝到优质产品;部分地区由于冷链运输设备不足,冷藏保温效果不佳,导致运输过程中易腐产品容易变质。

2.3.2包装材料风险。

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选用质量不合格的包装材料。一些塑料包装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在与产品接触过程中可能会迁移到产品中,例如当地部分小包装的苁蓉产品使用的塑料包装塑化剂超标,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2.3.3物流环节交叉污染风险。

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由于管理不规范,不同种类的农畜产品混装现象时有发生,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如将肉类与蔬菜混装在同一车厢,肉类血水渗出污染蔬菜会增加食品安全风险。且运输工具和储存容器清洗消毒不彻底也会导致农畜产品受到污染。

2.4销售环节质量安全风险2.4.1销售环境卫生风险。

阿拉善部分农贸市场和小型超市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市场内通风和排水不畅,摊位垃圾清理不及时,为细菌和霉菌滋生提供了条件。例如,部分农贸市场的猪肉摊位因卫生条件差,猪肉表面常有蝇虫叮咬,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此外,部分销售场所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未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范,增加了产品被污染的风险。

2.4.2产品追溯与监管风险。

阿拉善地区销售商对农畜产品来源、检验检疫等信息记录不完整,导致消费者难以追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同时,监管部门在销售环节存在监管漏洞,由于人员和技术力量有限,无法全面覆盖所有销售场所。例如,部分乡镇集市的农畜产品未经严格检疫就流入市场,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3阿拉善农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策略3.1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3.1.1健全法律法规。

结合阿拉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环节主体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为此,印发了《阿拉善盟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打联动”办法(暂行)》,该办法将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与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有机衔接,建立监管、检测、执法“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展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现场检查,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违法违规行为,立即启动执法程序,及时固定证据、追踪溯源,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3.1.2统一标准体系。

依据国家标准,结合当地农畜产品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质量安全标准。在生产环节,针对当地特色沙生植物种植和骆驼、山羊养殖,制定严格的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在加工环节,规范特色产品加工工艺和卫生标准。为大力发展骆驼产业,盟行署出台了《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推进骆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全盟共有骆驼科研机构3家,围绕驼奶、驼肉、驼绒、驼骨等开发40多个系列产品,注册骆驼产业商标94个。同时,组织实施阿拉善驼奶、驼绒及驼绒制品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项目,通过体系规划论证,确定产地环境与牧场建设标准,并制定《阿拉善双峰驼常用饲草料营养成分评定和日粮配制》《阿拉善双峰驼挤奶母驼饲养技术规范》等20项地方标准。

3.2强化生产源头监管3.2.1规范生产投入品管理。

加强对阿拉善地区生产投入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对不符合生产条件和质量标准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以全盟各旗区内经营规范的农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为重点,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引导生产主体在蔬菜、水果、禽蛋三大类食用农畜产品上市前常态化电子打印和出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同时,实行旗、苏木镇、嘎查三级监管网格化管理,全面推动食用农畜产品承诺合格证制度的实施。

3.2.2加强产地环境监测。

构建阿拉善地区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在重点农牧业产区设置监测点,定期监测土壤、水、空气等环境要素。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技术手段扩大监测范围,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对污染严重区域实施生态修复,改善产地环境,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旗、苏木镇绩效考核,与相关部门、苏木镇及生产经营主体签订《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状》和《告知与承诺书》,全面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3.3提升加工环节质量安全水平3.3.1加强企业卫生技术管理。

鼓励阿拉善地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生产环境改善和设备更新投入,政府可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督促企业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强化加工车间、设备和人员的卫生管理。以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富润源奶牛养殖基地为例,该基地通过智慧化、精确化管理,实现了从奶牛精准饲喂、自动化挤奶到原奶运输的全流程管控。其采用的转盘式挤奶机模拟小牛原始吸乳状态,操作工可在转动的机器上进行流水作业,仅需少量人员现场管理维护,日均可完成3 000多头奶牛的挤奶工作,130 t日产奶量全部供应伊利集团。

3.3.2规范添加剂使用。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宣传培训,确保企业准确掌握使用规范。建立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要求企业如实记录使用情况,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并加大抽检力度,对违规企业依法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同时开展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动物诊疗诊所、规模养殖场和兽医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切实履行农牧行业生产管理职责,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建设。

3.3.3优化加工工艺。

引导阿拉善地区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引进先进加工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鼓励企业研发适合当地特色产品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在驼肉加工中引进低温保鲜技术,保留营养成分和口感;阿左旗驼妈妈公司采用低温灭菌和冷冻干燥技术,保留驼奶原有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延长保质期,形成市场优势;阿右旗至臻沙生药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林业产业化项目,与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肉苁蓉软糖和压片糖果两款精深加工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3.4优化流通环节冷链物流设施3.4.1加大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投入。

建议政府出台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目前已有2个重点项目正在推进:阿拉善盟大漠魂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阿左旗健康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779.3 m2的农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配备冷藏速冻库、沙生农产品烘干和肉类加工设备;额济纳旗将在达来呼布镇乌兰格日勒嘎查新建1 498 m2的农畜产品保鲜库,总占地面积8 274 m2

3.4.2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与监管。

建立适合阿拉善地区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规范冷链设施建设、运输车辆技术参数和操作流程。结合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农畜产品特性制定标准,如针对风沙大的特点严格规定冷藏运输车辆的密封防尘性能,针对昼夜温差大精准设定冷藏库和运输过程的温度波动范围。加强对冷链物流企业的监管,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检测设备,定期开展检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程实时监控和追溯,确保农畜产品运输储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3.5加强销售环节监管与追溯体系建设3.5.1改善销售环境。

加大对阿拉善地区农贸市场、超市等销售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通风、排水条件,加强卫生管理。建立销售商信用评价体系,对卫生管理良好、经营规范的销售商给予表彰奖励,对违规销售商进行曝光处罚,督促其加强自律以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阿右旗驼产品企业在天猫、京东、淘宝开设线上店铺10余家,并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城市设立区域代理及直销店,提升骆驼品牌价值,成功注册“沙漠之神”“漠北草原”“牧釜”“苍天牧歌”驼产品商标4个,“阿拉善右旗驼奶”地理标志1个。

3.5.2建立完善追溯体系。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覆盖阿拉善农畜产品供应链全环节的追溯体系:生产环节通过手机APP引导农牧民如实记录生产信息;加工环节企业详细记录原料来源和加工过程;流通环节物流企业和经销商实时上传运输储存信息;销售环节记录产品销售信息。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查询全过程信息,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阿拉善应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选择适合本地的追溯平台和技术方案,确保体系稳定易用。

3.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

结合阿拉善地区特点,充分利用当地媒体、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具体措施包括:在乡镇大集活动中设置质量安全知识宣传点并发放宣传资料;通过当地电视台开设专题节目,邀请专家讲解阿拉善特色农畜产品质量优劣的辨别方法,以提升消费者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多家企业参与自治区农牧厅公众号《草原优品》栏目宣传,在呼和浩特市白云机场设立白绒山羊宣传牌匾1块,并组织“驼妈妈”参加首届“内蒙古农推官”选拔大赛;同时鼓励白绒山羊协会、沙漠王、驼中王、驼妈妈等企业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阿拉善白绒山羊和双峰驼相关制品,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贡献力量。

阿拉善农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受当地自然环境、产业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贯穿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通过识别风险并采取完善法规标准、强化源头监管、提升加工质量、优化冷链物流、加强销售监管与追溯、提高消费者意识等防控策略,可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这些策略相互关联,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协同合作,形成防控合力。只有综合运用各项策略,加强各环节协同监管,提升供应链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有效防控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阿拉善农畜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