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育肥牛养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牛肉的需求,同时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在育肥牛养殖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养殖户面临着较多的技术问题,因此养殖户需要结合当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育肥牛养殖技术,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育肥牛养殖效益。

1合理建设养殖场

养殖环境关系到育肥牛的养殖效果,因此养殖户需要合理选择养殖场的位置,通常是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较好以及资源供应便利的区域,同时要保证养殖场有丰富的饲料和良好的排灌条件,在保证交通便利的前提下还要和交通干道保持一定的距离[1]。养殖场南北向建设,优化养殖场内部通风效果,及时将污浊的空气排出。牛舍内配置料槽、水槽以及牛床,同时在合适的位置挖掘粪尿沟,顺利排出牛的排泄物。在牛床前设置U型水泥槽,合理控制水泥槽的上下宽度。

2合理选择育肥牛

通过合理选择育肥牛,可以优化整体养殖效果。养殖户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果品种不好,将会造成经济效益降低。因此良种选育是育肥成功的重要环节。当前优良的牛品种为西门塔尔、夏洛莱等。养殖户也可以用外来牛和本地牛杂交,杂交牛不但具有较高的生长发育能力,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品质,可以给养殖场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架子牛育肥。通常情况下,大多选择2岁以内,最大也不能超过3岁的架子牛进行育肥。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公牛生长速度为最快,去势牛次之,生长速度最慢的是母牛,因此养殖户要选用公牛进行育肥。最后,要选择适宜体重的牛进行育肥,保证挑选的架子牛饲料利用率高,能给养殖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如果进行3个月的短期快速育肥,最好选择350~400 kg的架子牛,如果选择6个月的育肥期,选购18~30月龄、体重在300 kg的架子牛为最佳。

3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在育肥阶段需要合理控制饲养规模和密度,可以选择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养殖户应根据牛的生长状况,采用适宜的管理方法,在育肥初期,可以增大运动量,减少养殖密度[2]。育肥后期,可以逐步减小活动量,并适当增加养殖密度,有利于沉积肉质。

4饲料调制4.1合理搭配粗饲料和精料。

营养供应是决定肉牛育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饲喂时应注意合理搭配粗饲料和精饲料,为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选用干草等粗饲料,可以满足牛对粗纤维的需求。选用玉米和大豆等精饲料,可以满足牛生长过程中对蛋白质、能量的需求。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饲料,满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牛的营养需求,合理控制投资成本。养殖户要结合牛的性别、气候等动态化调整饲料配比,保证牛营养均衡。另外,还可以加入各种矿物元素及其他的营养素,优化育肥牛营养结构,促进牛健康成长[3]

4.2注意事项。

在肉牛育肥期,粗蛋白的添加比例应控制在15%,到育肥后期逐步减少至10%。要合理调整饲喂时间和数量,不能突然更换饲料,否则将会造成牛应激,引起各类疾病。如果需要更换饲料,要有适当的过渡期,逐渐更换饲料。养殖户需要结合牛体况选择合理的饲喂方式,合理控制饲喂量,如果饲喂过量,会浪费饲料,增加饲养成本,饲喂量不足则会延长育肥期。养殖户每天饲喂2~3次,同时要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证饮水的质量。饲喂后要组织牛进行适量运动,有利于饲料消化,但是要合理控制运动量和时间,否则影响育肥效果。

5环境控制

首先,需要控制温度,因为牛舍温度直接影响到育肥牛肥育效果,在低温条件下,育肥牛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增加饲养成本,养殖户在低温天气需要做好保暖御寒工作[4]。如果温度较高,会引起牛热应激,会影响牛的食欲,减少采食量,最终降低牛的免疫力,因此,养殖户需要合理控制温度,提高牛的舒适度和生产效益。其次,做好气体监测。牛舍中可能会积累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可能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通过安装通风设备、合理调整饲养密度等措施保证牛舍内的空气质量符合标准,保障牛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6疾病防控6.1要经常性地进行疾病监控和检查。

畜牧监督部门要完善疫情监控体系,对传染病进行经常性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早解决。此外,养殖户应与当地兽医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常规疫苗免疫,以增强牛的免疫能力。

6.2养殖户要做好外来牛的隔离、检疫工作,防止引入牛携带病菌。

隔离期间安排专人负责观察引入牛的健康状况,每天测量体温,观察采食、饮水、粪便等情况。对隔离期间出现异常症状的牛,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做好记录。引入牛隔离一段时间,没有异常情况下,可以并群饲养。

6.3做好牛群保健,提高用药的科学性。

定期邀请兽医检查牛的身体情况,并做好相关的保健工作[5]。对患病牛应及早诊治,保证用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避免盲目用药和出现耐药性情况。通过营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做好疫病防疫、强化动物健康管理、科学使用药物等措施,才能使疾病得到有效的防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