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园林景观花境植物配置

花境是宿根花卉应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可持续、低维护、有季相变化的花境与当前低碳、节约、可持续的生态理念相吻合。花境应用在公园、风景区、居住小区等绿地,极大地提高了环境品质和景观效果,同时也保证了生物群落多样性。

1花境的概念及发展现状1.1花境概念。

花境是一种模拟自然野生的生态植物群落营造模式,利用露地宿根花卉、观赏草及一、二年生花卉,通过艺术化设计模拟自然界野生花木交错生长的情景,形成形状各异、形式不一的自然式花卉群落配置[1]。它主要表现的是自然界花卉的生长规律,既展现植物个体形态的自然美,更突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花境植物造景本质上是向大自然学习,提炼稳定而美丽的植物组合方式。

1.2发展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受气候、植物材料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限制,北方地区的花境发展整体较为滞后,而南方地区已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逐步推广,并在著名景区得到较多应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市民游客的审美需求日益提高,园林植物造景也随之不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更新理念。传统的花坛造景多采用大面积色块植物,例如重大节假日常用一串红、万寿菊等组合成规整的模纹图案。如今的花境设计则减少模纹色块的使用,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因地制宜,打造兼具美感与历史文化元素的主题设计。通过结合主题、文化特色和景观特色,选用适宜的花草进行配置,最终形成突出主题、富有沉浸感的园林景观。

2植物配置2.1植物层次。

花境的空间层次从前到后可分为前景、中景、背景三层。通常将地被植物种植在前景,宿根花卉作为中景,最高大的植物作为背景。但若机械遵循这一原则,容易导致景观一览无余、缺乏趣味。适当前移部分高茎植株,可避免造型过于刻板,使层次更加分明且错落有致。前景植物多选用一二年生时令花卉和地被植物,如酢浆草、三色堇、石竹、矾根、佛甲草、麦冬、金叶苔草等。中景植物作为主要视觉焦点,以多年生宿根花卉为骨架主调,搭配中等高度、花色艳丽的植物,如金盏菊、金鸡菊、大丽花、凤仙花、百日草、千屈菜、婆婆纳、紫菀、羽扇豆、金鱼草等;近年来流行的观赏草类如斑叶芒、细叶芒、紫叶狼尾草、小兔子狼尾草、马鞭草等,也为花境增添了自然野趣。背景植物多采用稍高的小乔木和花灌木,如小型针叶树龙柏、金叶女贞球、黄金香柳、喷雪花、向日葵、木槿、蜀葵、翠雀属、唐松草属、假升麻属等,这些植物因高度突出且叶片浓密,十分适合勾勒花境的整体架构和线条。

2.2色彩营造。

花境色彩设计主要通过同色系、对比色系和混合色系来营造景观效果。同色系花境将主色调花卉集中配置,通过同一色彩的重复运用形成和谐的韵律感。互补色花境常用于路缘设计,通过色彩对比强化局部视觉效果,使色彩更加鲜艳明丽。对比色系花境(如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红色与绿色等互补色组合)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混合色系花境由不同色系花卉组成,是最常见的形式,其丰富的色彩最能展现缤纷灿烂的景观效果[2]。花卉色彩需与氛围相协调,蓝色、紫色系能营造安宁静谧的感觉,而红色、橘黄色系则带来明快活力的氛围。以杭州灵隐景区国庆“共庆华诞”主题花境为例,设计以红色为核心,通过三角梅、彩叶草、杜鹃等红色系植物营造热烈喜庆的氛围,前景大片嫩绿佛甲草则增强了整体的生机与活力,视觉效果十分突出。

2.3季相设计。

花境通过不同季节的景观变化展现四季特色。要实现连续的季相景观效果,需合理运用植物的花期、花色、果色、叶色及彩色枝条等特征。通常每个季节选用2~3种主调花卉搭配其他辅助植物,即可形成鲜明的季相景观。南方地区因物种丰富、气候适宜,可实现四季有景;而北方地区则需重点配置常绿植物和观枝、观果植物作为冬季观赏点,如侧柏、铺地柏、黄杨球等常绿植物,以及红瑞木的彩色枝条、金银木的残留红果等,在银装素裹的冬季形成白雪、绿叶、红枝、红果的独特景致。为突出特定季节特色,可通过调整植物色彩比例来实现。例如杭州良渚文化村社区的设计路,就以精心打造的秋季景观成为网红打卡点,沿路三个“莫奈花园”花境搭配数十种植物,与橘红色的环道落羽杉相映成趣,完美呈现了良渚特色的秋日意境。

3存在问题3.1后期养护失当,缺少规范参考。

许多花境在新建时景观效果良好,但由于后期养护不及时,移交后往往出现荒芜现象,可持续性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地区仅重视一次性建设投入,缺乏后续维护经费;另一方面,“三分种七分养”的花境养护理念未能落实到位。良好的花境维护需要养护人员充分了解植物习性,及时更新宿根花卉,并适时补充时令花卉。此外,当前花境领域在设计、施工、养护各环节都缺乏统一规范,植物质量标准、定植密度要求、造价定价体系等关键指标均无明确标准,这种规范化缺失严重制约了花境建设的标准化发展。

3.2地方气候限制,植物材料较少。

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限制,可供选择的植物材料较南方明显偏少,导致花境推广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与快速兴起的市场需求相比,花境植物的引种、繁殖和生产明显滞后,专业从事花境植物材料生产的企业数量有限,使得花境建设常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花境景观所需的植物材料包括时令花卉、球宿根开花植物、各类观赏草以及观叶观花类灌木等。当前的花境植物短缺现象,实际上为相关生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规模化生产球宿根开花植物和观赏草类植物。

3.3专业设计师缺乏,设计水平参差。

当前我国专业花境设计师普遍匮乏,导致园林公司在花境项目实践中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合格的花境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植物知识、设计能力和审美素养,还必须掌握施工与养护等专业知识。其中,对植物材料的深入认知和灵活运用尤为关键,然而目前能熟练掌握数百种植物生态习性的设计师屈指可数。部分设计师在植物配置时过分追求即时景观效果,忽视长效性,这主要源于其对草本花卉特别是多年生花卉的认知不足。此外,许多设计人员缺乏花境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对植物应用规律理解不深,在借鉴案例时往往生搬硬套,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材料。他们通常只关注植物盛花期的观赏效果,而忽略了生长周期、季相变化等长期景观要素,导致花境后期效果欠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