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四川省乐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策略

四川省中药材资源优势显著,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1]。乐山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独特的地形地貌、地理气候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贯通一二三产,是乐山市乡村振兴富民产业、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医药健康重点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等特点。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产业融合、道地药材发展、国际化区域合作、道地药材种植、解决产业结构性问题等方面,对乐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了系列意见建议,为乐山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如,郭美斌等[2]围绕中药材产业如何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为乐山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提出了相关建议。葛子靖[3]从全产业链角度,分析乐山道地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杨迪笑等[4]基于“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客观分析乐山地区中医药国际化区域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王泉等[5]围绕乐山现有的医药工业基础、政策环境、科技力量,提出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产业的建议。郝丽萍[6]从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创新流通模式等供给侧改革入手,提出解决乐山市医药产业发展中结构性问题的系列措施。

总体来说,目前学者大多侧重一个或几个领域对乐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本文通过深入调研和文献检索,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乐山市中药材产业在种植、加工、销售、科研等环节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为乐山市及其他地级市由中药材资源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1四川省乐山市中药材产业SWOT分析1.1优势1.1.1资源禀赋优越

乐山市是四川省药材主产区之一。根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1983—1987年)结果,乐山市有中药材资源2 900余种,约占四川省中药材资源的73%[7]。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2011—2022年)结果,全省中药资源品种富集县(市)分布广、数量多,有16个县(市)超过1 000种,其中乐山市所辖峨眉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的中药资源品种,分别有1 837种、1 518种、1 331种,居四川省第1位、第4位、第7位[8]

1.1.2中药历史悠久

在《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著述中,关于乐山境内中药材资源的记载屡见不鲜。《清乾隆·峨眉县志》《清同治·嘉定府志》《民国·乐山县志》等地方志书中,均有乐山人民种植和使用中药材的记载[9]。目前,四川省86个川产道地药材品种中,有30个品种适宜在乐山市发展人工种植,9个品种种植面积均超过670公顷,其中黄连、泽泻、佛手、淫羊藿、牛膝、天麻等6个品种是道地药材和优势特色品种。

1.1.3政策支持给力

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立了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带头干。制定了《乐山市“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10]《中医药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11]《乐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12],系统规划和部署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各项任务。通过系列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24年,乐山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60万公顷,中药材产量9.65万吨,产值14.52亿元,中医药服务收入19.30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四川省前列。

1.1.4产业基础较好

在种植端,截至2024年,乐山市有药农超过15万人,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2个、省中药材产业重点县3个、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和三星级园区3个,培育国家级专业合作社7家、省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6家,制定姜黄ISO国际标准和6个中药材生产标准,工作成效居四川省前列。在应用端,乐山市有中医医院17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142个,拥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7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名、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4人,中医药服务能力较强。在营销端,乐山市培育中药材区域公共品牌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地理标志商标4个、全国名特优新产品7个,品牌建设可圈可点。

1.2劣势1.2.1产业发展缺合力

乐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涉及多个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的“九龙治水”和资源分散的“各管一摊”,尚未形成发展合力。四川省其他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市县多设有专职机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比如:泸州、宜宾、达州、遂宁分别设立了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局或市中医药管理局,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巴中、南充、广元等地设立了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处级事业单位;巴中市巴州区、绵阳市三台县、内江市东兴区等地也设立了相应的科级事业单位。

1.2.2药材生产较粗放

1)选育繁育较为滞后。乐山虽选育了犍郡黄1号、中长柔毛1号等5个新品种,但雅安建有四川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德阳、达州各选育了6个中药材新品种,发展势头超过乐山。2)示范基地建设滞后。乐山市至今没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示范建设重点企业,而全省有中药材GAP企业14家,其中成都5家、绵阳2家、广安1家、雅安1家、凉山1家、广元1家、遂宁1家、泸州1家、自贡1家[13-14]。3)主导品种不强。药农盲目引种扩种,中药材品种“小、散、乱”,拳头产品少,乐山6个优势特色品种,产值均未达到10亿元,而在麦冬主产地绵阳三台县、天冬主产地内江市东兴区,两大产业产值已达50余亿元。

1.2.3加工短板较突出

1)从企业规模看,中药制造企业数量少、产值低。2023年乐山规上中药饮片企业仅5家、产值1.5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4%、0.45%;而绵阳、成都分别培育了好医生药业、新绿色药业2个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多个超10亿元的拳头产品。2)在产业集聚方面,缺乏专业化园区支撑。成都天府中药城2023年实现全产业链营收260亿元,广安岳池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而乐山至今没有中药制造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难度较大。3)从带动能力看,道地药材资源未充分转化。目前乐山仅6家中药饮片、2家中成药生产企业,6个道地药材品种尚未形成药品;而达州、绵阳等地规上中药饮片企业分别达16家、14家,产值分别达6亿元、30.5亿元,多数道地药材已实现药品转化,产业带动能力远超乐山。

1.2.4流通贸易需加强

1)流通企业数量不多。乐山市现有规上医药商贸流通企业36家,而泸州市同类企业84家,两地存在显著的发展差距。2)交易市场缺乏。乐山市至今没有中药材交易专业化市场,而绵阳市三台县、巴中市均建有专业化市场,药材生产与市场交易实现就近对接。3)就地营销较少。乐山市已停办四川(乐山)中医药博览会多年,而近年来成都、宜宾、泸州、遂宁等地举办多场中药材主题展会及节庆活动,促进产品交易、行业交流。

1.2.5科技创新还不足

1)人才培养层次较低。乐山市现有1所大专、2所中专开设中药材有关专业,但办学层次低;而绵阳、南充、泸州、宜宾、凉山、雅安等中药材产业大市,均有本科院校开设相应专业,培养产业所需人才(见表1)。2)创新平台能级不高。乐山市中药制药企业没有高等级创新平台,而雅安中药制药企业有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专家工作站,凉山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阿坝有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攀枝花、凉山、内江均有1个院士工作站。3)科技创新成果不多。截至2024年底四川省获批上市的中药创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有3个,其中成都2个、雅安1个,而乐山市为零;乐山研制院内中药制剂有56种,而泸州有79种、绵阳有76种、广元有72种、巴中有66种,远超乐山。

表1 四川省部分市(州)本科院校开设中药材有关专业情况

表1 四川省部分市(州)本科院校开设中药材有关专业情况

备注:本表数据来源于各高校公开数据。
1.3机遇1.3.1政策扶持不断加大

在国家层面,202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15],系统规划了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6],部署了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药科技创新等八个领域21条措施。在省级层面,2021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17],部署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国省扶持政策的叠加影响,必将促进全省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

1.3.2中药材种植稳步增长

近年来,乐山市各级政府以产业振兴为先导,构建了以“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社+广大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粮药复合种模式,促进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根据乐山市农业农村局数据,2021—2024年,乐山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33万公顷、2.47万公顷、2.53万公顷、2.60万公顷,产量分别为9.6万吨、9.6万吨、9.85万吨、9.65万吨,产值分别为13亿元、13.8亿元、15.7亿元、14.52亿元,其中种植面积年均增长3.84%。

1.3.3中药市场需求旺盛

伴随健康饮食、治未病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医药认可度得到提高,中药类产品市场供需两旺。根据国家药监局统计数据,2021—2023年,全国分别有中药生产企业(含饮片)4 318家、4 569家、4 752家,年均净增加217家。根据前瞻产业院数据,2023年中国中药市场规模接近7 200亿元,五年行业复合增速为1.75%,2024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规模超过7 500亿元。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年—2024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均突破80亿美元。

1.4威胁1.4.1海外市场挑战加剧

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家通过专利注册等手段,加速对我国中医药资源的战略布局。当前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日、韩等国企业抢先在海外申请专利,占领了我国国内中药市场近30%的份额,以及超过90%的国际市场份额[18]。日本汉方药企业正加快对我国中药企业的并购步伐,意图获取传统中医药配方及资源,对我国中药材产业安全构成潜在挑战。

1.4.2药材种植同质化竞争

乐山市川芎、泽泻、佛手等6个优势特色中药材种植面临同质化竞争。全国川芎种植面积超670公顷的县有4个,包括四川省彭州市、什邡市、夹江县和眉山市彭山区;泽泻种植超1 000公顷的3个县中,夹江县与眉山市彭山区、江西省广昌县形成直接竞争。佛手种植超800公顷的3个县,除广东省德庆县外,还有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南充市高坪区。黄连种植面积超2 000公顷的7个县,分布于湖北、陕西、云南、重庆、四川等地,包括四川省峨眉山市;牛膝种植超470公顷的4个县,包括重庆市奉节县、湖北省鹤峰县,以及四川省汉源县、乐山市金口河区;淫羊藿种植超330公顷的7个县,横跨贵州、甘肃、重庆、湖南、四川等地,包括四川省青川县、兴文县、乐山市沙湾区。

1.4.3加工营销形成冲击

在加工端,广东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众多,生产技术、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等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北京、上海等地的中药材加工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江西、安徽等省份中药材加工企业,炮制工艺精湛。在销售端,广东、湖南等地中药材行业的上市企业数量较多,销售网络完善、品牌影响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同时云南借助云南白药等品牌,国际市场影响力较大。四川绵阳、德阳、巴中、广元、雅安等地级市,在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科研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1.4.4科技创新难度较高

中药材质量受产地、气候、土壤及种植技术等多因素干扰,且提取、分离等生产工艺难以标准化,导致质量管控难度较大。中药材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给基础研究带来挑战。中医辨证论治的特性,使中药剂量效应差异显著,增加病例筛选难度;加之缺乏统一评价标准,进一步加剧了临床试验的复杂性。

1.5矩阵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乐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应以SO战略为主,以其他战略为辅,抢抓机遇,深挖潜力,补齐短板,提升整体竞争力。详见表2。

表2 SWOT矩阵分析

表2 SWOT矩阵分析

表2 SWOT矩阵分析

2发展策略2.1加强顶层规划设计

推进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是关键。政府应整合农业农村、林业、卫健、经信、市场监管等部门有关职能,组建专门的行政或事业单位,统筹协调中药材产业、事业、文化发展。组建中药材行业协会,搭建行业发展交流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以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抓好产地调研、市场评估,及时编制辖区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县和主攻大品种,改变中药材品种“小、散、乱”局面;完善中药材技术创新、产业保障体系,补齐种子种苗、制造研发、场景应用等链条短板。设立市级中药材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建立政府扶持政策,以政府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入场,加大对中药材种业、中成药、中药饮片的研发投入,带动整个中药材产业发展。

2.2规范中药材生产

充分发挥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作用,开展本土珍稀、濒危药材保护和利用工作。依托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在中药资源品种富集的县域布局建设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运用基因检测等技术开展品种选育、提纯复壮,选育一批道地优良品种。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化繁育,鼓励开展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申报“川产道地”中药品牌为牵引,推动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创建GAP示范建设重点企业和品种,健全中药材全链条溯源体系,提升药材质量稳定性。完善中药材生产技术规范,推广林下、套作、轮作等粮药复合种植模式,加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提升药农亩均种植收益。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联产联营模式,加强利益链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2.3补齐中药制造短板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更是经济增长的强引擎。政府应整合各类资金,在中药材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域,规划建设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中药产业加工园区,推动制药企业向园区集中、要素资源向园区集聚、扶持政策向园区集成,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以园区为载体,打好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人才招商“组合拳”,招引一批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的链主企业,实现道地药材就地就近深加工。支持中药制造企业并购重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参与中药集采,培育壮大企业实力。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努力培育一批品质过硬、竞争力强的区域品牌、品类品牌和产品品牌。

2.4促进中药贸易流通

根据背景资料,安徽依托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国家级中药材物流中心和储备库,发展中药材期货市场;云南优化中药材通关便利化措施,推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中药材国际贸易示范区。鉴于此,中药资源富集的地方政府可结合交通运输、产业基础等条件,建立中药专业交易市场,探索发展中药材期货市场,配套建设产品检测、商品交易、洽谈合作、冷链保鲜、仓储物流等设施,推广“产地仓”模式,推动中药材流通布局和生产布局有效衔接[19]。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常态化举办中药材集市、产销对接会,促进产品交易、行业交流。运用财政奖补等措施,支持中药制造和流通企业参与国内外专业展会,开展网络营销和跨境贸易,开拓广阔市场。

2.5扶持药企科技创新

扶持中药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医院合作,组建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吸纳高层次人才,提升创新能力。突出中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用好财政资金和省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利用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解析中药的分子机制,扎实开展中药材种业和中药基础理论、临床实验、古代经典名方研究,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中药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和产业化能力,加快开发一批中药新药、中药兽药、中药饲料添加剂等产品。支持中药大品种创新改良,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等进行二次开发。加强知识产权监管,鼓励中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申请交易、跨境技术授权、落地转化生产。

2.6加强生产要素保障

构建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为主,大专、中专教育为辅,在职培训为支撑的中药材产业人才教育体系,完善学校药植园、实验室、制剂车间、实习基地等基础条件。积极培养省名中医、技能工匠、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推广中医药提供人才保障。组建“政府+产业+市场化”的中药产业基金丛林,畅通风投基金在招商引企、培育企业领域的“募投管退”良性循环。引导保险公司将中药材繁育、种植、加工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增强市场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化政银企合作、贷款贴息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常态化储备工业熟地,实现中药制造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7拓展中药应用场景

指导大型公立中医医院和国有企业牵头组建成立中医药研究中心、生产中心,收集筛选古代经典名方和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开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制剂的实验研究、临床试验、转化生产,满足辖区医疗机构中药需求。加快中药、中医、医保联动发展,稳步建设一批国省级中医优势(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旗舰专科和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加快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诊所,支持中医医师多点执业,提高中医诊疗项目、中药费用医保支付比例,切实将优质中医药资源送到百姓身边。加强川派中医学术流派、川帮老药工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建设一批中药博物馆、中药文化科普基地,发展中医康养、研学、体验等新业态,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将“中药+”向茶饮、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日用品等多个领域拓展,着力打造多品类中药消费品,满足群众多层次消费需求。

3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乐山市作为四川省中药材重要产区,具备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底蕴与人文历史基础。因此,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加强产业顶层设计,完善发展体制机制,规范中药材种植,补齐中药制造加工、流通贸易、科技创新、要素保障、应用场景等短板,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