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起玩”到“深度学”

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重要性

发展创新创造能力。在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自主开展游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创新创造技能。

以“轮胎平衡车”游戏为例,幼儿创造性地提出想要将两个轮胎平衡车连接在一起。经过分析思考,幼儿选用竹梯作为支架,并尝试利用场地原有的跳绳、皮筋和麻绳等材料来解决支架不稳定性的问题,幼儿最终选定麻绳作为操作材料。经过反复实践和验证,最终确定支架固定的长度和角度。双轮平衡车完成后,大家通过协商分配司机与乘客。游戏过程体现了幼儿在深度学习中,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提升人际关系技能。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人际交往机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的游戏对象从同龄到异龄;第二,游戏方式进阶为大带小、小学大的交互作用模式;第三,游戏行为表现为相互观察、模仿,合作与竞争的多层次、多维度互动。

在户外混龄的开放环境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合作的对象与方式,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合作的范畴与深度。为了推进游戏的开展,年龄较大的幼儿或游戏水平较高的幼儿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领导能力、谈判能力和共情能力,主动生发合作意识,并通过合作完成小组游戏任务,从而提升人际交往技能。

如何开展户外混龄自主游戏

创设环境,为深度学习启发动力。“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可对游戏环境进行再创造和再处理,这也是幼儿学习成果的体现。那么在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怎么创设环境,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呢?

户外游戏环境应该是自然野趣、丰富立体、互动共生、舒适安全的,户外游戏材料应该是数量充足、种类多样、可及可得、开放多元的,这样才能支持幼儿持续游戏和深度学习,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除了外部环境和游戏材料,教师还要兼顾学习环境的打造,即创设游戏情境和构建学习共同体。游戏情境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可通过独特的情节和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延伸出野战区“打仗”游戏、沙水区“娃娃家”游戏和民间游戏“套圈”等游戏,利用丰富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在户外混龄环境中,教师发挥支持者与引导者的作用,使师幼关系、幼幼关系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不断推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放手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探索,通过大小互动、同龄互动、师幼互动的方式建构经验,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发展各种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立足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实践优势,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拓展幼儿的思维广度,帮助幼儿实现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过渡。

直接体验,使深度学习充满活力。深度学习强调幼儿运用高阶思维整合、迁移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6岁幼儿的思维特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的。在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享受着独立探索、寻求合作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并在体验和发现的过程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建构经验,将内在经验转化为成长导向,迁移运用新的知识以实现深度学习。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与探索,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不用成人化的思维模式代替幼儿的想法。只有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师幼对话交流,才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实现自主游戏与深度学习的有效融合。

适时支持,为深度学习激发潜力。教师在恰当的时机介入游戏,不仅可推进游戏进程,加强师幼情感交流,还可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自主游戏中,放手游戏不等同于放任游戏。教师应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幼儿行为中蕴含的发展因素,以此支持幼儿建构知识经验。

教师在全面观察和细致分析的前提下,可采取以下两种策略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第一,追随兴趣,拓展游戏经验。教师在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并不是无所事事,也不是随时随地干预,所有的指引都应是基于幼儿的当前活动兴趣需要和问题瓶颈。介入游戏前,教师需要考虑各种问题,如:“这是否真的是幼儿的兴趣?我的引导会不会打断幼儿的游戏?我的介入会丰富幼儿的游戏主题吗?”简单随意的支持不仅会干预幼儿的深度学习,还会打消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第二,诊断缺失,捕捉教育契机。在理想状态下的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是积极主动、乐于探索和分享合作的。幼儿目前的游戏行为距离预设的理想状态还缺少一些重要因素,这些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支持游戏开展的依据。教师要善于捕捉游戏中幼儿缺失的学习品质和游戏经验,以自身、伙伴或材料为媒介,支持幼儿与环境、同伴进行良性互动,以满足幼儿深度学习的需要。

共享感悟,让深度学习彰显魅力。第一,回顾过程,记录学习故事。教师可通过户外混龄自主游戏,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提升幼儿的构建水平。为了增进幼儿对游戏的感知、体验与思考,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幼儿以游戏故事的形式表征自己的游戏体验,围绕游戏时间、合作伙伴、游戏材料、游戏步骤和游戏成果五大方面进行绘画记录。然后,教师以文字的方式转录故事内容,帮助幼儿将直接的感觉体验转换成清晰的思考过程,从而将个体经验延伸至群体经验,以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第二,讲述过程,聚焦问题与创新点。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可借助幼儿的游戏故事、拍摄的照片与视频,提炼游戏中的典型问题和创新行为,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重新梳理游戏过程,使幼儿在思维碰撞中积累经验,在“最近发展区”持续前行。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讨论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针对小班幼儿,以个体分享为主,侧重讨论游戏主题与情感体验;针对中、大班幼儿,可采用小组或集体讨论的方式,交流的内容可上升到解决问题、一物多玩的层面。聚焦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创新点的讨论,能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让幼儿在自由表达中形成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深度学习的质量。

在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指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过程。教师应正视当下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从儿童视角出发,审视游戏的价值,选择适宜的教育策略,用心观察,解读儿童游戏的真实状态,注重搭建深度学习的支架,使幼儿在“真体验”中实现“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