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家农高区:以校地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地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南京国家农高区通过深化校地合作,集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才下乡,激活发展动能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创业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近年来,南京国家农高区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31人次。高校人才优势突出,如何发挥高校人才作用,打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渠道?南京国家农高区进行了重点探索。一方面,选派高校科研人员,组建科技镇长团,到南京国家农高区分管或协管人才、科技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掌握南京国家农高区科技和人才需求,推动创新要素向南京国家农高区集聚。另一方面,选派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引培等方面服务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入选的科技副总,属省级科技人才,享受江苏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制定的高层次人才相关优惠政策和各项支持举措,实现企业和教授双赢。目前,已累计选派30余名科技镇长、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草莓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赵密珍研究员是南京国家农高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团队选育的草莓新品种“紫金香雪”“金陵红”“金陵丽丰”深受种植大户青睐,并成功转化到江苏芃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向市场。

在南京国家农高区政策支持下,一批高校科研人员从科学家变身企业家,开启在南京国家农高区的创新创业之路。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郝明灼教授带着技术与团队来到南京国家农高区,团队攻克冬青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实现本土规模种植;在冬青和朱顶红新优品种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引才、育才同等重要。为此,南京国家农高区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与南京大学共建新农科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南京国家农高区的先进农业示范场景,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三农”工作者7500余人次。

政策支持,加强要素保障

自南京国家农高区获批以来,省、市两级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筹各级资源,推进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在南京国家农高区层面,通过建立南京国家农高区领导与入园院校挂钩联系机制,及时了解院校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保障,推动校地合作项目落地。

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的建设是南京国家农高区校地合作的标志性项目。项目实施以来,校地双方组建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联合工作专班,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该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06.85万平方米,总投资84亿元。一期工程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首批4500名师生已于2024年9月入驻。

南京国家农高区始终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给最好的项目,在土地供给、载体支撑、项目申报等方面保障校地合作项目建设。南京国家农高区获批以来,先后通过划拨土地等方式,支持建设植物、动物、食品三大研发平台,包括南京农业大学作物表型组学研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研发中心和江苏省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以提供载体和启动资金等形式,共建慧瞳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院、神农智慧农业研究院等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均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部分代建方式,支持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建设,既减轻了院校负担,也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为做好创新创业的载体支撑,2024年9月25日,南京国家农高区正式启用中国东部(南京)科技创新港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能够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港湾”服务。

创新链、产业链离不开资金链。为支持院校创新创业,南京国家农高区与中粮集团、华润集团合作设立的食品科技产业基金,完成首期4亿元资金到位并实质运作;与百联挚高合作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南京国家农高区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同时,积极争取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在省市科技专项中对南京国家农高区进行单列,累计争取各类科技专项资金近1亿元。2024年12月,南京国家农高区6个农业科技项目获江苏省科技厅立项支持,获批2300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近7000万元。

平台建设,打造农业科技高地

南京国家农高区科教资源富集,已集聚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7家,总占地面积1.03万亩。近年来,各院校不断加大在南京国家农高区的投入,已在南京国家农高区布局市级以上科研平台55个,包括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梨改良中心等,成为集聚农业人才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南京国家农高区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与南京大学共建新农科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园区的先进农业示范场景,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三农”工作者7500余人次。(图为江苏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

南京国家农高区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与南京大学共建新农科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园区的先进农业示范场景,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三农”工作者7500余人次。(图为江苏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

2013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开始在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教学科研基地,目前已投入资金10亿元以上,完成了70多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每年有2万余人次本科生、3万余人次研究生在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基地建设的国家果梅杨梅种质资源圃(南京),是目前国际上收集和保存果梅杨梅种质资源数量最多的资源圃。

长三角地区兽医学科历史悠久,相关科研需求旺盛。与此相矛盾的是,动物实验基础条件建设比较薄弱,不少科研单位面临排队使用的窘境。2025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研发中心,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动物P3实验室,有效填补相关空白、满足科研需求,增强南京国家农高区创新能力。

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一路之隔,如何催生两大载体的化学反应?2024年8月,溧水区政府与南京林业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碳中和与生态产品价值化研究中心等6个校地共建创新平台揭牌。根据协议,南京国家农高区、南京林业大学将依托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共建产教融合研创区“碳谷”项目,包括智慧生态研究中心、林木生物质低碳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金埔研究院(乡村振兴创新设计中心)、林木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林下经济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筹)、林业科技国际培训中心等。项目建设将为南京国家农高区校地合作打开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南京国家农高区与江南大学共建白马未来食品研究院,建成江苏省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成功转化周子未来细胞培养肉项目,建立国内首家细胞培养肉全产业链生产研发平台,完成世界首次细胞培养猪脂肪中试(500L生物反应器)放大生产。

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

南京国家农高区地处长三角腹地,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承载着建设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使命,积极探索“研究在高校、转化在南京国家农高区、推广在长三角”的成果转化模式。成果转化首先面临“转什么”的问题。为此,2024年12月,南京国家农高区举办高质量发展对接交流会,正式发起成立长三角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联盟,并与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成立联盟、跨区域“加好友”,不断扩大科技成果来源。

针对“谁来转、转给谁”的问题,南京国家农高区持续加大科技成果对接。2023年12月,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和江苏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南京国家农高区挂牌成立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2024年以来,该中心联合院校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6场,发布科技成果超500项,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亿元。

2020年以来,各院校在南京国家农高区成果丰硕,取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39项,相关成果通过转化实现价值创造。在种业方面,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基地选育的蓝莓、黑莓品种在江苏丘陵地区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总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地育成南粳系列水稻新品种2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水稻“南粳5718”等多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主导品种;赵密珍团队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南京国家农高区是全国最早种植蓝莓的地区之一,已有40年历史,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5亩扩大到1.25万亩。当地合作社通过与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已使蓝莓产业从“传统靠天”转变为“科技赋能”,种植技术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南京国家农高区“两莓”鲜果产量达8600吨,其中蓝莓鲜果销售产值达1.6亿元;深加工产品总产值达4.2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