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变革之风的继承者——突击步枪

“人惟旧,器惟新”,突击步枪一经问世,便掀起了一股变革之风。经过80年的发展,突击步枪迅速取代了盛极一时的冲锋枪,稳坐各国军队主要单兵武器的头把交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代突击步枪将其鼻祖St G-44的德国基因发扬光大。而到了冷战时期,各国制造的第二代突击步枪展露百花齐放之势,呈现枪族化、弹药小口径化等趋势。智能化时代,突击步枪的内涵进一步丰富,秉承模块化理念,与士兵系统化深度交融。未来战场上,突击步枪将结合智能无人作战力量引发士兵作战方式的新变革。

一鸣惊人——拥有二战德国血统的先驱

经过栓动步枪和自动步枪两个阶段的发展,突击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步成为主流。突击步枪其实是一种发射中间型威力枪弹或者小口径步枪弹的自动步枪,具有冲锋枪的猛烈火力和接近栓动步枪的射击精度,能在中近距离有效杀伤目标。

突击步枪和自动步枪同样可以自动射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总体可概括为两同两异。

两同在于:一杀伤原理相同。与任何枪械一样,突击步枪也是利用了发射药在弹壳中瞬间燃烧释放的高温高压气体带来的能量,推动弹头向前急速运动。二自动方式相同。突击步枪与自动步枪拥有各种不同的自动机构,但都能以全自动或半自动的方式射击。以导气式自动方式为例,枪械设计师通过增加一条与枪管平行的导气管,将一部分向前喷发的气体从枪管中引入其中,推动活塞机构向后运动,用于下一发子弹的装填与上膛。

两异在于枪弹尺寸和枪支尺寸。一是突击步枪弹药使用的是介于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之间的中间型威力枪弹。相较于全威力枪弹,其尺寸更短且装药量更小,使突击步枪连续射击时更易操控。二是突击步枪的枪身尺寸更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全长1150毫米,而AK-47突击步枪的枪身尺寸仅有870毫米。更小尺寸的枪支和更小口径的弹药无疑能够减轻质量,使突击步枪在城镇巷战或丛林作战中便于携带和操作。

FN-FAL自动步枪

FN-FAL自动步枪

回溯突击步枪的发展史,德制St G-44突击步枪率先采用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部队,使中间型威力枪弹成为突击步枪的关键理念。正因如此,St G-44突击步枪解决了以往自动步枪连续开火时难以控制的问题,有效控制了后坐力。这款轻便灵活的突击步枪,不仅在实战中表现不俗,也为后续突击步枪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受制于德国国内的工业生产条件,以及为满足二战后期的作战需求,德国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雨果·施迈瑟决定发明一种能够兼具步枪和冲锋枪,甚至轻机枪功能的新式武器,既能节省战争资源,也便于大规模装备军队。在施迈瑟的操刀下,新式武器的设计工作于1941年开始,最终在1943年定型并少量列装军队。而德国当局以St G-44突击步枪的射程和火力达不到轻机枪的标准为由,不批准量产,因此第一批St G-44突击步枪只能秘密制造。

然而,St G-44突击步枪首次投入战斗就表现出众,大大增强了单兵的火力输出能力。例如,在德米杨斯克战役中,德军以骷髅师和维京师为先锋,凭借St G-44突击步枪的优势,17万人突破了盟军40万人的包围。又如,在白俄罗斯的普里佩特沼泽地,德军的“大剪刀”突击队被苏联红军层层包围,面临被全歼的绝境。然而,该突击队在获得St G-44突击步枪的空投补给之后,战斗力大增,突破了苏军的包围。理论上,三四个手持St G-44突击步枪的德国步兵,就能压制成倍数量手持PPSh-41冲锋枪的苏军步兵,或一个手持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美军步兵班。

两条路径——大、小口径弹药的此消彼长

据军事专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绝大部分战斗都发生在近距离,这是造成拥有更强火力的一方获胜的主要原因。换言之,在现代战争中,“谁发射的子弹数量多,谁就能给对方造成大量伤亡”这一突击步枪的创新理念得到了印证。随着美苏进入冷战对抗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先后成立,大规模的战争阴云笼罩世界,双方同时将目光投向了“时代新贵”—突击步枪。突击步枪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大口径和小口径化两条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这一时期,五花八门的突击步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美苏两国战后列装的第一代突击步枪皆为7.62毫米大口径突击步枪,以美制M14和苏制AK-47为代表,其中尤以AK-47产量最高、适用范围最广和改进类型最多。AK-47突击步枪在设计上受到美制M1加兰德和德制St G-44的启发,弹药采用了与St G-44相似的7.62毫米×39毫米大口径中间型威力枪弹。AK—47突击步枪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性能可靠、坚固耐用的优势,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中装备使用,影响了多个国家的枪械设计风格,其总产量超过1亿支。冷战期间,华约将7.62毫米×39毫米作为突击步枪的标准口径,巩固了7.62毫米弹药的地位。

M16突击步枪和AK-47突击步枪

M16突击步枪和AK-47突击步枪

正当AK-47突击步枪走红时,美国却在弹药口径与轻量化问题上纠缠不清。美国首款突击步枪M14是M1卡宾枪的升级版,增加了自动射击功能,并在步兵班组中充当班用机枪的角色。设计之初,军方提出M14突击步枪须兼具冲锋枪的近距离扫射能力和步枪的精准射击能力的要求,同时尽量减轻枪身质量。但军方固执地要求M14使用北约制式的7.62毫米×51毫米NATO弹,直接导致该枪威力有余、稳定性不足。在越战中,M14突击步枪暴露了弹匣容量小、后坐力大的劣势,直到美军装备了M16突击步枪,美制突击步枪才终于走上了正轨。

M16是突击步枪界的又一杰作,其前身是尤金·斯通纳设计、阿玛莱特公司制造的AR-15半自动步枪。M16开创了5.56毫米×45毫米小口径枪弹的先河,这种弹药后坐力小,适合近距离高速作战。因其口径和尺寸小,士兵可随身携带更多弹药以适应现代战争的弹药消耗。由于5.56毫米弹头质量轻,击中人体之后更易碎裂变形,扩大创口,因此M16突击步枪的杀伤力毫不逊色于AK-47突击步枪。随着M16突击步枪在战争中的优势凸显,各国军队均发现了小口径突击步枪的优势。于是,各国军队掀起了一股突击步枪小口径化的热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口径突击步枪逐渐衍生出三大系列,即采用5.8毫米子弹的中国突击步枪、采用5.45毫米子弹的俄罗斯突击步枪和采用5.56毫米子弹的北约成员国突击步枪。以色列TAR-21突击步枪、中国95式突击步枪和奥地利AUG突击步枪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冷战时期,为抵御大规模战争风险,各国军队普遍以某款突击步枪为基本型号,通过改变枪管长度、枪托款式、供弹方式等要素,衍生出折叠突击步枪、短突击步枪和轻机枪等,形成了极具通用性的枪族化趋势。7.62毫米枪弹因更契合枪族化理念而大行其道。该子弹穿透力与停止作用俱佳,适合中远距离和开阔地带作战,尤其是在植被茂密需要穿透掩体的环境中表现优异。又因其装药量大,对恶劣环境适应性更强的优势,可兼顾火力压制与精准射击。比利时的FN-FAL、以色列的“加利尔”等枪族都是使用7.62毫米枪弹的成功典范。

然而,现代战争以城市化、近距离遭遇战为主,小口径枪弹主打以高度可控的点射或连发向目标射击,以弥补瞄准误差或者目标运动带来的命中率下降,也被多数无托化的突击步枪使用,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机动、高射速的现代战争需求。

总而言之,在历史的选择与战术的发展过程中,突击步枪口径主要集中在了7毫米和5毫米两级。近年来6.8毫米中口径突击步枪试图在威力、射程和后坐力之间取得新的平衡,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标准,但目前尚未完全取代现有口径。

三头六臂——革命性的下一代突击步枪

21世纪,更多新式突击步枪凝聚了先进制造工艺与人机工学设计理念,俨然成为一把为士兵量身定制的外科手术刀,精准而致命。

为进一步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武器专家探索出了模块化的发展路径,即在突击步枪上搭载通用战术导轨,可如安装积木般自由组合插拔使用战术配件,以快速满足不同的作战需求。

进化的步伐永不停歇,随着智能战争机器涌入战场,智能化战争悄然而至,突击步枪的迭代升级也趁势而上。未来,突击步枪将有望融入机械外骨骼、战斗防护服,以及与网络终端组成的单兵作战系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火力单元。

追根溯源,突击步枪的本质是杀伤力、命中率与机动性相互博弈妥协的产物。在探索未来突击步枪发展的过程中,美国陆军率先寻求变局,于2022年4月19日与西格绍尔公司签订了一项为期10年的合同,设计制造下一代突击步枪—XM5。首批XM5突击步枪已于2023年年底交付。目前来看,XM5突击步枪将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TAR-21突击步枪

TAR-21突击步枪

一是弹药性能革命。随着高级别防弹装备的逐渐普及,身着防弹装备的士兵已经可以抵御传统5.56毫米与7.62毫米弹药的杀伤。XM5突击步枪使用了革命性的6.8毫米弹药,宣告美军从传统小口径弹药向中口径回归,试图通过增加口径与动能,以及降低射速来换取足够的中远距离杀伤力。据称,这种新型弹药可以在600米的距离上对穿着主流防弹衣的目标造成致命伤害。

二是火控系统智能化。XM5突击步枪搭载的XM157智能火控系统,革命性地将多项技术整合在同一平台,从“瞄准辅助”向“射击自动化”迈进,缩短火力的反应时间。未来战争复杂多变,致命交战往往发生在瞬间,暴露意味着被消灭。战斗节奏如此之快,士兵要想抓住稍纵即逝的射击窗口并精准命中目标,其压力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XM157智能火控系统集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大气传感器等部件于一身,目标距离、大气数据、弹道参数等信息皆可在XM157智能火控系统的微型显示器上呈现。XM157智能火控系统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自动化装填射击诸元,在瞄准十字线上预先显示着弹点,士兵无须手动调节标尺,只需用此点对准目标扣动扳机即可精确射击。

三是与智能作战平台深度协同。XM5突击步枪可通过XM157智能火控系统融入全域作战网络,与AR头盔、战术平板电脑联动。指挥人员也可结合前线无人系统卫星将战场信息传递给武器装备,实时共享战场态势图、友军位置及任务指令,增强单兵态势感知能力,为各级指挥官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从而提高军队的战备能力,提升配合度和作战效率。此外,XM5突击步枪还可接入战场物联网,用于收集各项战场数据(如士兵的体温、心率)以提高射击精度。同时,士兵还能借助XM157智能火控系统定期评估装备使用状况,从而降低装备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维护效率,并降低维护成本。

可见,未来突击步枪正在朝着智能化深度发展,与AI、机器人密切协同,从“机械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型,有望成为指挥无人机群实现“察打一体的作战单元”。可以预见,突击步枪在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与决策能力的助推下,将成为战场物联网的重要节点,推动单兵作战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跨越。这一变革不仅将全面提升突击步枪的杀伤效率,更有可能重新定义现代战争的战术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