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的前世今生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白水河上游,是贵州省旅游的主要打卡点,名列贵州旅游“黄(黄果树)小(小七孔)西(西江苗寨)吃(赤水河)晚(万峰山)饭(梵净山)”之首。你知道黄果树瀑布是怎样形成的吗?它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的呢?

瀑布的定义

一想到瀑布,我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大诗人李白在游历庐山时所写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庐山瀑布的洋洋洒洒,以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那么,什么是瀑布呢?从地质学上来讲,瀑布是河流的自然跌水,即河流在流经断层、凹陷等时从河道跌落呈布匹状流动的现象。地球上,大部分河流在演化过程中都会形成瀑布,然后逐渐退缩,到最后夷平,再进行新一轮的循环。瀑布作为河流地貌演化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河流均夷化的一个关键节点。

黄果树瀑布的成因

瀑布的形成需要一个持续抬升的构造运动、易侵蚀的岩石类型和充沛的降水。在构造运动方面,贵州省安顺地区受新生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在距今248万年左右,地层经过多次间歇性抬升,引起白水河地区的河流水位迅速下降,导致河水对河道的侵蚀作用急剧增强,在黄果树地区河道两岸形成大量喀斯特溶洞、落水洞和地下暗河。之后,随着时间的累积和水动力的增强,在距今5万年时,这些溶洞和落水洞以及地下暗河逐渐坍塌、侵蚀,河道逐渐向上游退却,最后在已坍塌河道的上游处形成了一个新的侵蚀台阶,于是形成了黄果树瀑布。

印度板块的俯冲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为黄果树瀑布的形成提供了构造动力,而安顺地区丰富的石灰岩地层则为黄果树瀑布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是因为,相较火成型的花岗岩、玄武岩以及变质型的大理岩、片麻岩,沉积型的石灰岩往往岩石节理、裂隙更为发育,构成岩石的碳酸钙具有更快、更大的溶解度,也更容易侵蚀坍塌。

除了剧烈的构造运动和易侵蚀的岩性,充沛的降雨量也是瀑布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黄果树瀑布形成的时候,正值第四纪大暖期,晚更新世的温湿气候导致当地降雨量大为增加。一方面,气温的升高提高了碳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加速了碳酸盐的化学溶蚀;另一方面,降雨量的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地层的物理侵蚀作用,二者共同作用推动和加速了大瀑布的形成。目前,黄果树瀑布所在的白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79毫米,河道平均流量为45.5立方米/秒,多年总径流量为14.33亿立方米。瀑布区域的流量一般为8~12立方米/秒,雨季可达110~150立方米/秒。通常2~3立方米/秒的流量足以成景。如果流量增加至5立方米/秒,那么瀑布将更为壮观。因此,黄果树瀑布区域的流量可谓“得天独厚”。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虽然缓慢,但一直存在。在理想条件下,河流河床的纵剖面为一条平缓圆滑下凹的曲线。当构造抬升或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时,河床就突然抬升,形成一个新的侵蚀基准点,并由此开始溯源侵蚀,直至形成一条新的平滑曲线或全部夷平。瀑布作为河流一生的一个段落,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美丽的黄果树瀑布也终究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坍塌破坏,成为一条普通平凡的河道!但只要它依然还存在,就让我们好好欣赏这一泻千里的美景吧!

冰岛黛提瀑布

冰岛黛提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