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
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引发阑尾炎和肠梗阻。
饭后运动并不会引发阑尾炎和肠梗阻,但不建议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预防便秘的发生,还有助于代谢多余热量,预防肥胖和超重的发生。同时,适量的运动还有增肌、提升肺活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对青少年而言,适度的运动还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生活中,一些青少年由于空闲时间少,热衷于饭后运动,不少家长担心这种行为可能会引发阑尾炎和肠梗阻。不过,这种担心缺乏科学依据。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肠道的构造和功能。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三段。小肠是其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大量的消化作用和几乎全部消化产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而大肠则主要浓缩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再通过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即便是在人体静止的情况下,肠道也会进行波状收缩,类似蠕虫的运动。正是由于这种蠕动,食物得以消化和吸收、残渣得以排出体外。如果因某种原因导致食物无法消化吸收,残渣无法排出,停留在肠道中,那么就会导致肠梗阻。简单来说,就是发生了肠道内的“交通阻塞”。导致肠梗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术后肠粘连、结直肠肿瘤、肠套叠、疝气和肠扭转等。但是饭后运动并不在其列。同时,也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饭后立即运动会引发肠梗阻。
在人体小肠和大肠之间有一段特殊的细长弯曲的盲管结构,这就是阑尾,它多位于腹部的右下方,根部连结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并闭锁。正常情况下,阑尾是一条末端封闭的狭窄管,就像“死胡同”。阑尾远离粪便,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炎症。但是如果有食物残渣、蛔虫等异物进入阑尾,那就会诱发阑尾炎。饭后运动不会导致上述异物进入阑尾,不是引发阑尾炎的原因。
但是,我们并不认同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的行为。这是因为:一方面,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胃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减弱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另一方面,进餐后血液循环会更倾向于集中在消化系统附近,而运动又需要大量的血液输送养分至肌肉,这样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最好的方法是饭后休息15~30分钟之后,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
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最好不要吃,会损伤心血管系统。
阿斯巴甜是常见的代糖,在合理范围内食用对健康并不存在危害。
最近,网上有传言称,有研究认为阿斯巴甜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较大,日常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对健康不利。这种说法其实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误读。
那么,什么是代糖?我们为何要使用代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体重的重要性,也在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去减少日常饮食中热量的摄入量。添加糖是加工类食物中甜味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含有较高的热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营养学会都曾发出倡议要适量控制日常添加糖的摄入。但是,甜味是食物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喜爱甜味食物,如饮料、蛋糕、饼干等。因此,热量更低的代糖在食品(饮料)中的应用越发广泛。
代糖是指一类用于替代传统蔗糖的化学物质或天然提取物,它们能够提供甜味,但热量含量较低或为零,且对血糖水平的影响较小。代糖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旨在满足人们对甜味的需求,同时降低糖分摄入带来的健康风险。代糖主要分为人工合成代糖、天然提取代糖和糖醇类代糖等,其中阿斯巴甜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人工合成代糖。阿斯巴甜的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由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缩合而成。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口感清爽且无苦涩味,常用于碳酸饮料、果汁、速溶咖啡等食品中。
有关阿斯巴甜可能损害心血管系统的说法,源于近期我国发表在《细胞》子刊的研究。该研究发现,阿斯巴甜会通过胰岛素依赖机制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心血管系统。但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动物实验得出的结果,实验动物是一种特殊的先天罹患心脏病的老鼠,得出的结果并不能简单套用到人体上。
实际上,各国都在广泛使用阿斯巴甜作为蔗糖的替代物,关于它的安全性研究也有很多,并没有直接结论证明它对人体健康有损害。欧洲科学委员会规定阿斯巴甜的每日安全摄入量(ADI)为每千克体重40毫克,以60千克成年人为例,每日安全摄入量约为2400毫克。正常情况下,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所含有的代糖并不会超过这个剂量。但也要注意,含有代糖的食品也并非可以无限量畅享,超过上述代糖安全摄入量,可能就会增加健康风险。而且,患有苯丙酮尿症(一种罕见的遗传病,无法正常代谢苯丙氨酸)的人群必须避免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
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减少摄入含糖食品的同时,也要降低对甜味的依赖。
鼻出血时,要仰头止血。
仰头止血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健康风险。不少人都相信,止住鼻血的最佳方式之一是仰起头来。但是,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鼻子为何会出血。血液可能从鼻孔直接流出,或者倒流进喉咙。这种情况可能由鼻腔问题引发,也可能与其他疾病相关。最常见的原因是空气干燥导致鼻腔黏膜水分流失,血管变脆,容易破裂,以及抠鼻屎、用力擤鼻涕、打喷嚏、鼻部受到撞击或异物进入鼻腔,导致鼻腔内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认为仰头会有利于止血,大约是因为那样鼻血受重力的影响,无法从鼻腔流出,血液淤积在鼻腔内逐渐凝固,从而止血。事实上,血液并不会立刻凝固,反而会顺着鼻腔倒流至咽喉部位。轻则刺激咽喉引发咳嗽或呕吐,重则可能呛入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此外,仰头还可能会让人误以为出血已止住,掩盖了真实的出血量,延误就医。
正确的方法是保持冷静,坐下或站立,头部微微前倾,让血液自然流出。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软硬骨交界处)持续按压10~15分钟,用嘴呼吸。同时,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鼻梁或额头处,帮助血管收缩止血。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将粗糙纸巾塞入鼻腔压迫止血,因为纸巾可能会摩擦损伤黏膜。若需填塞鼻腔应选择医用棉球。若按压20分钟后仍未止血,或出血量大,应立即就医。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保持鼻腔健康的好习惯,减少扣鼻屎等行为,用加湿器、生理盐水喷洒鼻腔等方式保持鼻腔湿润。
脑机接口能够直接读取人类的记忆和思想。
当前脑机接口的核心功能仅限于解析特定脑电信号指令。
提起脑机接口,许多人把它与科幻电影中的人类凭借意念操控机械、径直读取他人记忆的场景等同。甚至有人幻想着,通过脑机接口就可以获取所有的知识。实际上当前的脑机接口并不能达到这种水平。
脑机接口的核心在于建立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通道。通过植入或佩戴的传感器,系统可捕捉神经元放电产生的电信号,经算法解析后转化为指令,驱动机械臂、计算机光标甚至无人机。比如,一些因脊柱受伤而导致瘫痪的人,可以通过思维控制机械臂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动作。
尽管如此,目前通过脑机接口还无法实现直接读取人类的记忆和思想。这是为什么呢?人类的记忆和思想是大脑复杂神经活动的产物,涉及生物学、化学、电信号以及信息编码等多个层面的相互作用。以记忆形成为例,大脑由约860亿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当外界信息(如视觉、听觉信息)输入时,特定神经元会被激活,产生电脉冲(动作电位),并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将信号传递给相邻神经元。人的短期记忆依赖海马体临时存储信息,但容量有限,通常只能维持几秒到几分钟。而长期记忆需要靠反复刺激同一神经通路增强突触连接强度,形成长期记忆的物理基础。在此过程中还会有新蛋白质的生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并改变神经元结构。长期记忆并非存储于单一脑区,而是分散在大脑皮质。
目前,脑机接口只能监测数以千计的神经元,远无法构建完整思维图谱。当我们提取记忆时,大脑需要重新激活存储记忆时的神经模式。但是,现在的脑机接口只能单向接收大脑主动发出的信号,无法激活神经模式,也就无法提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