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种处理:浴蚕轻拂水波柔,下蚕细理丝成绸

第一幅画中,一名妇人正小心翼翼地将蚕种浸入水盆中,一旁的另一妇人与少女负责协助。第二幅画中,四名蚕妇分工完成蚁蚕的收集和分装工作:右侧的两名蚕妇一人用鹅毛收集刚孵化的蚁蚕,另一人用戮秤进行称量和分养;左侧两名蚕妇一人拎着经浴蚕处理的蚕纸,另一人手持切桑刀在桑砧上将桑叶切碎,用来喂蚁蚕。第三幅画中,三名蚕妇各自忙碌:一人在蚕山上挑选适合繁育的蚕茧,一人照看蚕箔中交尾产卵的蚕蛾,还有一人负责悬挂已产卵的蚕连(连在一起可悬挂的两张蚕纸)。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宋·楼璹

农桑将有事,时节过禁烟。轻风归燕日,小雨浴蚕天。

春衫卷缟袂,盆池弄清泉。深宫想斋戒,躬桑率民先。

织图二十四首·下蚕

宋·楼璹

谷雨无几日,溪山暖风高。华蚕初破壳,落纸细于毛。

柔桑摘蝉翼,簌簌才容刀。茅檐纸窗明,未觉眼力劳。

织图二十四首·蚕蛾

宋·楼璹

蛾初脱缠缚,如蝶栩栩然。得偶粉翅光,散子金粟圜。

岁月判悠悠,种嗣期绵绵。送蛾临远水,早归属明年。

三幅画和三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人采桑养蚕的生动场景,还反映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时节的精准把握。“农桑将有事,时节过禁烟”,表明浴蚕是在禁烟节(寒食节)前后。“谷雨无几日,溪山暖风高”,说明下蚕在谷雨时节,气候温暖,适合蚕的生长。

诗文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描述了蚕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两个关键阶段,充分表现了蚕蛾旺盛的生命力及其形态之美。孵化阶段:“华蚕初破壳,落纸细于毛”形容破卵而出的幼蚕细如毛发。成蛾及繁殖阶段:“蛾初脱缠缚,如蝶栩栩然”写蚕蛾破茧而出,如同蝴蝶般轻盈美丽的状态;“得偶粉翅光,散子金粟圜”则写出了蚕蛾交配产卵的情景,粉翅光亮,产下的卵如金粟般圆润。

寒食不举火,冷食祭祀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在农历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或第一百零六日,以及每年公历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最开始的习俗是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牵勾(拔河)、斗卵(斗蛋)等习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所言即寒食节的来历。相传此习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介之推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甚至割掉自己腿上的肉供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复国后,介之推不求利禄,携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只好焚山以求之,介之推却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下令举国上下在介之推遇难这天,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

寒食禁火时,蚕室暖春生1.把握农时

浴蚕讲究时节,具体时间随着养蚕技术的改进而有所变化。宋代,在腊月里就开始有浴蚕的活动,如宋代秦观的《蚕书》中就有“腊之日,聚蚕种,沃以牛溲,浴于川”的说法。

楼璹诗中描绘的浴蚕发生在清风微拂,小雨淅沥,燕子归巢的时节,结合南宋本《蚕织图》的标注,说明整个浴蚕过程可能自腊月开始,于清明前完成。这个时段与《天工开物》中“逢腊月十二即浸浴,至二十四日,计十二日,周即漉起,用微火烘干。从此珍重箱匣中,半点风湿不受,直待清明抱产”的记载大体相合。

宋·秦观《蚕书》

宋·秦观《蚕书》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2.巧用农具

《织图二十四首·下蚕》的画面中,最右侧蚕妇的手持物戮秤,实际上是指“戥秤”。其构造和原理与杆秤相同,盛物体的部分是一个小盘子,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戥秤在古代是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蚁蚕细如发丝,称重需要用到这种精密衡器。

右侧蚕妇的手持物为戮秤

右侧蚕妇的手持物为戮秤

(绘图:石悦)
3.科学原理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浴蚕是一种对蚕种进行预处理的过程,通过清洗蚕卵和逆境刺激等方法,达到预防蚕病和淘汰劣质蚕种的目的。

在宋代以前,蚕农通常在清明前后用清水浴洗蚕卵,以清洁卵面。宋代以后,随着浴蚕技术的发展,有了更为复杂的浴蚕过程,包括腊月时将蚕种铺在雪中进行低温处理,以及初春时用朱砂溶液浸泡等多道工序。这些方法不仅能够使卵面消毒,还能淘汰劣质蚕种,确保孵化出的蚁蚕整齐一致。《天工开物》中也提到了用卤水法浸泡蚕种,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劣质蚕种会自然死亡,不会浪费桑叶,还能够提高蚕丝的产量。

浴蚕

浴蚕

(绘图:石悦)
盛放盐卤的水盆和放置悬挂蚕连的竹箱

盛放盐卤的水盆和放置悬挂蚕连的竹箱

(绘图:石悦)

下蚕则是收集和分装初生的小蚕,即蚁蚕的过程。通常在出蚁当天早上5点进行,除去遮光物,开灯,光线可以促使孵化整齐一致。从《织图二十四首·下蚕》的画面及诗句可以看出,南宋时期对收蚁已经总结出了精细的技术管理要求。图中最左侧的蚕妇手中拿的是刚从遮光筐中取出的蚕连,“茅檐纸窗明”表明时间是在清晨5点天刚亮的时候。饲喂蚁蚕的桑叶需要嫩而细碎,用桑量一般是收蚁量的4至5倍,因此诗句中对采桑和切桑有具体的要求,图中手持戮秤的女子形象则强调了用桑量的精准。

中国古代农家所用的蚕种都是自选、自留、自用,宋代以后逐渐出现了蚕种的生产和出售的业务。选种需要通过选茧、选蛾、选卵等层层筛选。元代《农桑辑要》中就有关于蚕种选留的要领,例如挑选种茧要“取簇中腰东南,明净厚实茧”;选蛾要选“次日以后出者”,第一日和末后出的蛾都不可用。蚕农为选留蚕种会另用柴草捆扎蚕山悬于室内,将选出的种茧置于蚕山待羽化。在选种过程中不适合留种的苗蛾、末蛾、交尾后的雄蛾及产卵不佳的雌蛾也都会适时捉放于柴草上。全程严选,适时管理,过程极其讲究。

蚕蛾外形似蝶,身上覆盖着白色的鳞毛。雌蛾体形较大,移动缓慢;雄蛾体形较小,移动较快,能快速振动翅膀,寻找配偶。蚕蛾交尾通常持续3至4小时,交尾后雄蛾生命结束,雌蛾则在产卵后死去。一只雌蛾可产卵400~500粒。初产的卵一般呈淡黄色,经2至3日随内部胚胎发育转变成淡茶褐色,4至5日后成为该种固有色。《农桑辑要》中提到的“覆养三五日”就是为了让胚胎完成发育。卵色可作为鉴别卵质的依据,未受精的蚕卵卵色会一直保持淡黄色。

选蛾、选卵

选蛾、选卵

(绘图:石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