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三虾面
进入黄梅季节,在烟雨江南的苏州,不仅有黄灿灿的东山枇杷、满城飘香的白兰花,还有备受期待的恩物—太湖中肥美无比的湖虾。因为只有此时,雌虾开始抱卵,孕育出了饱满的虾籽,虾脑也变得晶莹剔透。这时候,苏州的『裕兴记』『御面斋』『朱洪元』『同得兴』『孙盛兴』『胡盛兴』『陆长兴』『韦复兴』『原怡园』『新聚丰』等老字号酒楼饭店及面馆,会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争相取湖虾的虾仁、虾籽和虾脑,精心烹炒一盘面条的浇头,做一碗娇滴滴、香喷喷、美滋滋、色香味俱佳的三虾面,使无数老饕为之垂涎、倾倒。
“三虾面”是一种颇具水乡风味的特色面点,是苏州特有的季节性的时令美味,也是苏州面食中用料考究精细,且又耗时费力的奢侈面品。那么,何谓三虾面中的“三虾”?即虾仁、虾籽、虾脑(虾黄)。它们是虾身上最宝贵、最味美的精华,烹饪出的浇头具有虾仁嫩,虾籽鲜,虾脑香的特殊风味及美感。
老苏州人把剥虾仁叫做“出虾仁”。过去苏州主妇们几乎都会“出虾仁”,通常是先把虾头或虾尾拉掉,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掐,一个整虾仁就脱壳而出了,既不损坏虾仁,又十分便捷。现出的虾仁必须用清水漂洗干净,晾去表面水分,以便去腥。虾仁的蛋白质很嫩,不能冰冻,当现炒现吃,一冰冻蛋白质发硬,虾仁之鲜美便荡然无存。
虾籽是虾的卵,所以只有雌虾才有。虾籽藏于雌虾的腹须内待成熟时释放,所以如果早采,虾籽都是秕籽就不行,咬在嘴里也无感觉,一定要待饱满时,用手慢慢揉搓每只虾的腹部,直到虾籽轻轻地抖落后沉入水底。然后用滤网滤出虾籽,再反复淘洗干净。接着放在铁锅内,加入葱姜、花雕酒,用文火焙炒约一个小时,便成干虾籽。一般5千克雌虾仅出200克左右干虾籽。虾籽味道鲜美,可以做虾籽酱油、虾籽酱,也可用于菜肴增鲜,如“虾籽鱼肚”“虾籽茭白”“虾籽冬笋”“虾籽豆腐”等。
虾脑,实质是虾的卵巢。在产虾籽时,卵巢在虾头里成熟呈玛瑙般的金黄色,如绿豆大小,所以认为是虾脑,亦称虾黄。采时从虾头里取出,把附着在上面的一层白色的薄虾衣剥掉,留下红色的半透明的部分,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虾脑是虾的营养集合点,也是三虾面鲜味的关键。
烹调时,先将虾仁用蛋清、干淀粉上浆,然后下锅在四分热的猪油中划散至乳白色,倒入漏勺中滤净油;原锅仍放在旺火上,放入葱末后再将虾籽、虾脑入锅略炒一下,加入调料、鸡汤,锅开后倒入虾仁,略烧后勾上薄芡,淋上麻油,这碗三虾面的浇头才算大功告成。以前老式苏州菜馆里还有清炒三虾这一菜品,现在因为太费功夫和成本,从选虾、出虾仁直至烹炒装盘,需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全都是手工作业,干脆做成三虾面,让众多老饕们过过食瘾了。
三虾面的面条以细面为佳,不宜久煮,水开后加入面条,煮开后加冷水再次煮开就可捞出,以柔韧爽口为宜。
在苏州,三虾面有两种吃法,一种是汤面“过桥”。所谓“过桥”,就是浇头用另外的盘子盛放,不入于面条中,分开享用,体现的是江南水乡的娟秀。这些要求,老吃客们一般都会事先关照好跑堂倌,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丝毫不漏。面条在碗里梳成鲫鱼背,汤面中的底料则是独家秘制,轻易不外传。素雅清鲜的三虾浇头,更适合白汤面,虾肉清鲜适口,虾籽虾脑则以浓香点睛。
更多的人会选择三虾拌面。面碗里除了底料绝无半点汤汁,俗称“干拌”,让清炒的三虾拌入面条,彼此相融相合,三虾的鲜美尽在面中,方吃出三虾面的本味。
讲究点的酒楼菜馆一般会有老板或者专人来帮你拌面,因为这也是一项技术活。将一小盘“三虾”轻轻滑入面碗中,一搅,让刚出锅的面和底料初步接触,热腾腾的面条就能更好地吸收底料原味。二转,在转动的过程中增其与空气的接触度,使得面条根根爽滑劲道。三拌,以筷子为主线,用面和三虾做变式,面不翻飞,虾不越界,只不断磨合着、切磋着,直至每根面条沾有虾籽,虾鲜与面味完全融合。此时顿觉扑面而来的虾香、面香充斥鼻尖,搅拌均匀的面条嚼劲十足,还夹带着虾籽点点的咸香,再配上丰腴的虾脑、柔嫩滑爽的虾仁,一口气吸溜完,仍齿颊留香,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这才是三虾面的正宗吃法,恨不得再来一碗,方能解馋。
一个小提篮,一碗细面、一盘清炒三虾,再配上一盏清茶、一碟姜丝、一碟香醋、三样清爽小菜,这便是江南水乡舌尖上的品味及雅致。三虾面作为苏州人夏季面点的头牌,以掐点的时令特色、繁复的手工工序,讲究的烹饪方法、独特的地方风味以及金贵的市场价格,令人食之难忘,成为众多姑苏老饕们入夏后的第一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