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果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秦安县隶属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卯沟壑区,境内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我国北方果树最佳优势产区之一。近年来,秦安县将做大做强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依托果品资源优势,结合地域特点,积极推动以果品收购、初加工、贮藏、浓缩果汁生产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骨干,农户广泛参与的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有效提高了秦安县农产品产地标准化建设水平、产后冷藏处理技术水平,有力助推全县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业的发展。
秦安县坚持高位谋划部署,联动有序促产业的原则,建立了葫芦河川区流域中部优质蜜桃、清水河流域优质红富士苹果、沿葫芦河整流域插花式新红星系列优质苹果、山腰及矮山区优质花椒、高山干旱区干果经济林5个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截至目前,秦安县林果总面积6.062万hm2,总产量100.33万t,总产值66.68亿元
1)农产品初加工量。秦安县苹果总种植面积4.09万hm2,总产量86.8万t,产值55.6亿元,初加工原料量51.6万t;蜜桃总面积0.683万hm2,产量12万t,产值6.6亿元。已建成5 000 t苹果智能精准分选分级线2条,苹果浓缩汁加工生产线1条,水果冻干加工生产线1条,全县果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能力明显提升。2020年以来,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3座,新增贮藏能力3.2万t。全县果蔬保鲜库总数达到125座,贮藏能力达到33万t,占全县果品产量的40%,基本实现了果品错季销售、周年供应。2)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秦安县目前有各类果品初加工企业(合作社)90家,其中果品冷藏加工企业(合作社)63家、蜜桃加工企业(合作社)21家、果酱果干加工企业4家、其他加工企业2家。年农产品加工能力69.5万t,从业人员4 864人。
依托果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加工,开展果品保鲜、贮藏技术推广。推进并持续提高原有的产地初加工设施的使用效率,异质化发展以果品原地收购代存贮藏、苹果浓缩汁生产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了秦安长城果汁厂,新建了秦安雪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秦安县新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果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75家,其中省级13家、市级24家、县级38家,累计建成果品贮藏库125座,各类简易果窖11 894个,年贮藏果品35万t,基本实现全年跨年的存销。发展各类果业专业合作社804个、果业家庭农场129个、果品专业市场36个、果品经纪人3 400多人。初步形成了集育、产、贮、加、运、售于一体的果品产业体系,有力促进了全县果品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立足“产业+”模式,不断优化品种选育,开展轮作、宽行栽培模式,引进果园生产中施肥、除草、植保等先进机具,形成了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果园生产模式。1)合作企业为基地农户及周边居民开展技术信息咨询及指导,按照标准化、无公害的方式进行生产,对生产出符合企业收购标准的商品果订单收购。2)引进集水洗、烘干、分拣、包装于一体苹果自动化甄别生产线,有效解决了苹果内部瑕疵如霉心病等人工难以识别的问题。3)准确把握苹果采收及入库的最佳时间,采用运输冷藏车与销售市场冷库储存相结合的方法,提升苹果从果园到消费者各环节冷链保鲜能力,最大限度保障苹果品质。
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在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建立了集散基地和销售网,形成以嘉兴市场和金华市场为支撑,辐射整个华东地区的实体销售网络。利用“互联网”零接触、速度快、受众多、范围广的特点,缩短种植户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绿色生态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先后入驻阿里巴巴、淘宝,开通了果品微信小程序,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蜜桃、苹果销售业绩逐年增长。2023年,秦安蜜桃线上销售约3.24万t,快递销售量约占销售总量的27%,秦安苹果通过秦安雪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天水勤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主体线上销售量约占销售总量的15%。
秦安县建设苹果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个,建立了标准园233.33 hm2。合力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秦安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涉及6镇0.333万hm2。成功举办8届桃文化旅游节和多次果品博览会,连续举办4届蜜桃鉴评会,组织参与“亚果会”“果博会”等活动20余场次,推动林果产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扩大了秦安果品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秦安县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桃之乡、全国现代苹果产业20强县,“秦安苹果”“秦安蜜桃”品牌价值分别达30.69亿元、13.36亿元,不断夯实品牌基础。组建秦安果品行业协会,搭建合作平台“抱团取暖”“组团发展”,打造秦安果品产业品牌。全县200余家经营主体都拥有自主品牌,有“甘味”公用品牌1个、“甘味”企业品牌10个,形成了“甘味品牌+农产品区域公共服务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建设体系。
秦安县缺乏果品深加工企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冷藏贮备库布局不合理,主要分布在葫芦河、显清河沿线,而川道区大部分为低质低效果园,存贮量小,增加了交通转运成本。产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存在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土地差异大且零碎化、土地撂荒、农民技术水平低、经营主体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此外,缺乏机械合作社、植保合作社等专业服务运营组织体系。
秦安县涉农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为种植业与农业加工业、相关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大多数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对产业融合的认知不足,带动能力较弱,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及新产业的能力。秦安县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仍采用“家长式”“家族式”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合作方式简单,不具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条件,再加上经营理念滞后,特别是果品加工技术人才短缺,缺乏独立的研发部门和专职研发人员,导致带动农户的能力较弱。
虽然网络销售企业总量较多,但整体实力存在差距、果源品质不一,存在“多而欠优”的问题,网络销售占比只有存储量的10%左右。此外,品牌效应弱,个别卖家存在夸大宣传的情况,将线下滞销的次果以商品果的名义在线上销售。从事网络销售的电商形态较为杂乱,包括果品种植存贮的合作社(公司)、镇村建立的电商专户、家庭个体、创业公司等,品质、包装不统一,缺乏协作,进一步影响了全县果品在网络上的评价。
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数量较少,辐射带动作用弱,从事果品加工的公司少。从事苹果加工分级分选的企业也未实现标准化生产,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未能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的目的。尽管有200余家经营主体和200余个自主品牌,但行业的整体影响力仍然较弱,在苹果销售过程中,部分花牛和红富士甚至使用周边县区的牌子和包装上市销售。
引进适合的技术,推动辖区内龙头企业更新设备并提高利用效率,消化一批切合实际的可复制推广的先进加工工艺流程,降低果品在加工中的碰撞捡拾损失。利用财政奖补资金的示范带头引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优先牵头利用衔接资金、项目资金、债务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攻克霉心病分离、黄苹果延时冷藏、减损增效等技术瓶颈,实施重点突破,搞好技术攻关,分批分段建设运行平稳高效、带动推广有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集成应用示范基地
同时,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推进“一站式”服务
从品种选择和基地建设入手,探索果园改造提升模式和果园提质增效模式,建立改造提升示范点。在秦安蜜桃、秦安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健全“互联网+”系统,实施水肥一体化、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开展苗木繁育,选育苹果、桃新品种,力争林果优质果率在70%以上、商品果率在80%以上。
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相互协作的营销模式,因地制宜引进集存贮、果套果箱加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建立果品保鲜冰点恒温库,开展技术培训培养“田秀才”、创业带头人。企业规模、技术人员占比与企业经营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要各自注重发挥实效,带动周边农户实现联合发展、联合经营、共同受益、共同增收
采用从公司(合作社)到“互联网+”延伸农户的利益连接经营模式,形成蜜桃、苹果主产区全覆盖的收购网络,聚集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业务,形成农产品初加工区、保鲜仓储区、物流配送区、电子商务区等,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打造产业聚集平台、创新创业平台、销售网络平台。切实提高营销能力,培养果品经纪人和网络平台销售人,建立直销店,孵化培育电商主体。
拓宽农旅发展渠道,重点以美丽乡村为依托,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实训结合的乡村特色游。以果品产业为基础,融合乡村文化为主题元素,积极开发“桃花源观光”“产地科普教育”“果树认购采摘”等一体化城郊旅游产品,打造农旅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逐步把果品产业与旅游业发展融合成为全县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持续打造绿色品牌,建设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发挥好果品协会职能作用,逐步完善利益紧密的联结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重点在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推动产业融合深层次发展。
不断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按照统一果品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商标标识,全身心打造“秦安蜜桃”“秦安苹果”品牌提档升级。着力解决果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包装混乱的问题,提高果品品牌知名度。逐步形成西北特色林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重点集散中心及陇东南果品冷链物流仓储中心,不断提升“甘味”公用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三级品牌体系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