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秘鲁MGP系列冲锋枪
作为南美洲的小国,秘鲁的轻武器历史鲜有人关注。本文揭秘秘鲁早期研制的系列冲锋枪——
冲锋枪是一种介于手枪和步枪之间的自动武器,主要使用手枪弹,适合近距离作战。冲锋枪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维拉尔-佩罗萨M1915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支冲锋枪,但真正实用的冲锋枪是德国在1918年推出的MP18,其结构简单、质量轻,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冲锋枪技术逐渐成熟,先后涌现出美国汤姆逊冲锋枪、苏联PPSh-41冲锋枪、英国司登冲锋枪等。二战期间,冲锋枪因其近距离的火力优势,成为步兵和特种部队的重要装备,德国MP40和美国M3冲锋枪都是典型代表。二战后,冲锋枪技术进一步发展。以色列乌齐冲锋枪和德国HK MP5成为经典,之后的HK MP7和比利时FN P90冲锋枪则采用新型弹药,兼顾穿透力和便携性,尤其适合特种作战和反恐任务。
戈登·英格拉姆和他设计的M6冲锋枪
当今世界,德国、以色列、意大利、俄罗斯仍然是配装冲锋枪的第一方阵。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基本上直接采购“第一方阵”国家的成熟产品,但地处安第斯山脉的南美洲小国秘鲁,成功开发出自己的系列冲锋枪,成为少数几个拥有国产冲锋枪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51年,秘鲁就曾经尝试过枪械制造本土化。当时著名的英格拉姆MAC-10系列冲锋手枪的设计师、美国人戈登·英格拉姆就曾经和秘鲁政府合作,在港口城市卡亚俄建立洛斯安第斯武器制造厂,生产英格拉姆设计的.45 ACP口径M6冲锋枪。这家工厂后来由于双方合作关系恶化而停产,在3年多时间里生产了约8000支M6冲锋枪。
大约20年后,秘鲁军方再次考虑独立设计生产枪械,这一设想来自于秘鲁海军兵工厂武器分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维护和修理秘鲁海军使用的各种轻武器。1970年代中期,当时的部门指挥官贝内文托上尉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即设计和制造秘鲁自己的轻武器。分部很快成立一个项目小组进行筹备。由于当时冲锋枪的技术相对成熟、开发成本不高,加上当年生产M6冲锋枪打下的技术基础,项目小组决定从冲锋枪开始着手。
1979年,项目小组完成设计方案和样枪制造,之后的测试证明,样枪性能优秀,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为此,秘鲁军方批准成立海军工业服务武器制造中心,其使命是专注于武器和弹药的开发和制造。1983年,海军工业服务武器制造中心正式批量生产秘鲁历史上第一支自行设计的MGP-79冲锋枪。
其型号名称中的“MGP”代表秘鲁海军(Marina de Guerra del Peru),“79”表示该枪设计方案定型的年份。MGP-79采用传统的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开膛待击。上机匣是一个传统的管状结构,内有12条右旋膛线的枪管通过上机匣前部一个带孔的护套环固定。带有固定击针的圆柱形枪机和相应的复进簧组件(内有导杆和缓冲器)从上机匣后端插入,上机匣后端设有一个旋入式尾盖,固定枪机和复进簧组件。MGP-79冲锋枪的发射机构安装在冲压而成的矩形下机匣内,手枪式握把位于下机匣后方,表面有木质或塑料护板,护板上加工有手指槽。
MGP-79冲锋枪的拉机柄位于上机匣右侧中间位置,是一个突出的圆柱体,拉机柄槽后部上方加工一个竖直凹槽,以便锁定拉机柄,起保险作用。必须指出的是,MGP-79冲锋枪这些具有显著特征的上机匣尾盖、圆柱形拉机柄和固定拉机柄的竖直凹槽,其设计都来自于M6冲锋枪。
MGP-79的弹匣座位于机匣前部下方,其尺寸很长,可以作前握把使用。为方便握持,弹匣座上安装有护板。护板初期为木质材料,后部设有突出部,以贴合手型;后期改为合成材料,后部不再保留突出部。弹匣卡笋位于弹匣座左下方,该设计仿照乌齐冲锋枪,是一个方形按钮。MGP-79冲锋枪使用的20发和32发弹匣也参照乌齐冲锋枪的双排双进设计。该枪使用国际主流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所有后续型号都使用这种枪弹。
MGP-79冲锋枪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快慢机和手动保险分离,位于下机匣左侧,均为旋钮状,这体现出该枪设计师在人机工效方面还缺乏经验。实际使用时,一个旋钮同时作为手动保险和快慢机显然更合理。快慢机位于手枪式握把上方,右手拇指可以轻松操作,水平位置为单发(标记为1X1),垂直位置为连发(标记为RAF)。手动保险位于靠近弹匣座的位置,可以用左手拇指轻松打开和关上,水平位置为射击(标志为F),垂直位置为保险(标志为S)。
MGP-79冲锋枪的早期型号,图中可以看到下机匣左侧的手动保险和快慢机
MGP-79冲锋枪早期型号,图中可以看到圆柱状拉机柄和拉机柄槽后方的竖直凹槽
手持以色列乌齐冲锋枪(左)和MGP-79冲锋枪(右)的秘鲁警察
值得一提的是,MGP-79冲锋枪没有设计枪托,而同时代的其他冲锋枪至少有伸缩式或折叠式枪托。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该枪的设计用途仅限于近距离战斗,或其他不需要精确射击的情况。但该枪仍然有可调式V形照门,表尺射程分别为100m和200m,准星是一个带护罩的刀状金属片,瞄准基线长260mm。MGP-79冲锋枪的枪管由护套包裹,护套上面加工7列、每列16个圆形散热孔。在需要快速射击多个目标时,射手可以直接握持枪管护套进行射击。
MGP-79冲锋枪的射速约为700发/分,这个射速相当合理,在火力连续性和精确度之间取得平衡。射手在熟悉该枪操作后,可以在连发模式下轻松打出2发或3发点射。但该枪有一个设计缺陷,即抛壳窗位于机匣正上方,虽然设计的抛壳路线是空弹壳向前上方抛出,但在实际射击时偶尔会发生空弹壳向后抛出,打到射手脸部的情况。
MGP-79冲锋枪从1983年开始量产到1985年停产,总产量近16000支,全部装备秘鲁军队和警察部门。通过这款冲锋枪,秘鲁为国产轻武器的设计和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对于一个南美小国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秘鲁的国防压力不大,轻武器在军警部队中的作用主要是反恐、扫毒行动和维护治安,军警部门对MGP-79冲锋枪的整体可靠性非常满意。但它毕竟是秘鲁独立研发的第一款冲锋枪,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人机工效方面,以及枪管在长时间连发射击后出现的强度不足等问题。海军工业服务武器制造中心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进行一系列改进,并在1987年推出第二代型号,即MGP-79A/MGP-87冲锋枪。由于这一型号涉及对已有MGP-79冲锋枪的改进和全新MGP-87冲锋枪的生产,因此在武器的命名上出现了一些混淆,有些产品上的铭文是MGP-79A,还有一些同时存在MGP-79A和MGP-87,而另一些则只有MGP-87,为此相关学者特意进行了总结:
●MGP-79:第一代无枪托型号。
●MGP-79A:可折叠枪托,枪管长度和MGP-79相同。
●MGP-87:可折叠枪托,枪管更短,只有194mm,带或不带枪管护套。
尽管第二代型号没有改变自动方式,但其外观设计有了显著变化。例如,拉机柄从上机匣右侧改到左侧,并取消拉机柄锁定凹槽。在一些早期产品中,拉机柄设计成L形以方便左撇子射手。抛壳窗也从上机匣顶部改到右侧约45°位置,从而完全排除空弹壳打到射手脸部的风险。
第二代型号的瞄准基线保持原有长度,但准星改为带坚固钢制护耳的柱状准星,照门由原来的V形缺口改为U形。其他改进措施包括加强弹匣座结构,并将背带环位置从机匣尾盖改为照门左侧正下方。
第二代型号另一个重要改进是增加折叠枪托。这个构造简单的钢制冲压枪托可以折叠到机匣右侧,折叠后不会干扰射手操作武器。枪托抵肩板折叠后正好位于弹匣座前方,射手可以在枪托折叠时握住抵肩板,以保证射击的稳定性。一些采用L形拉机柄的MGP-87冲锋枪配备长度稍短的折叠枪托,这导致枪托折叠后抵肩板位于弹匣座后方,射手在握持抵肩板射击时缺乏足够支撑;枪托展开时,照门又太靠近射手面部。
MGP-79A冲锋枪,其手动保险与快慢机仍采用分离式设计
MGP-87冲锋枪的机匣左侧特写,图中可以看到拉机柄、手动保险、枪身铭文、快慢机和背带环
第二代型号仍保留手动保险和快慢机分离式设计,两者仍然位于下机匣左侧,位置不变,其操作与MGP-79冲锋枪一样。这次改动没有将这两个功能统一到一个旋钮上,可能因为需要太多精力、时间和资金,所以还是萧规曹随。
根据靶场测试的结果,第二代型号性能的确比第一代更优秀。其平均射速为700发/分左右,通过控制扳机可以在连发模式下打出2发或3发短点射,而且单发射击精度也大大提高。
虽然消声器并非冲锋枪的标准配置,海军工业服务武器制造中心还是为第二代型号设计了一款消声器。这个消声器自带枪管,使用时必须将原枪管卸下,再将消声器拧进上机匣即可射击。
更夸张的是,MGP-87冲锋枪还能作榴弹发射器使用。其枪管护套直径略小于破片榴弹的尾管,可以直接使用实弹发射枪榴弹,射程约100m,这又为它增添了面杀伤功能,这个功能在同时代的冲锋枪中可谓绝无仅有。
从最初的MGP-79到其改进型MGP-79A,再到MGP-87,秘鲁海军工业服务武器制造中心在轻武器设计、开发和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秘鲁军警用冲锋枪的国产化。但该中心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两代型号的MGP冲锋枪本质上仍然属于二战前就已经出现的“第二代”冲锋枪,其最大缺点是尺寸和质量都太大。比如MGP-87冲锋枪,即使枪托折叠,全枪长度也达到500mm,空枪质量达3kg,这显然是偏重威力和射程而牺牲轻便性。武器制造中心认为,冲锋枪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紧凑尺寸下包裹的强烈火力”。同时代的其他冲锋枪,如以色列的迷你乌齐和微型乌齐冲锋枪,以及德国HK MP5K冲锋枪都已经体现出这个发展方向,而英国的布希曼(bushman)单兵防卫武器和奥地利斯太尔战术冲锋手枪(TMP)更是一马当先走在前头。
配有消声器的MGP-87冲锋枪,枪托向右折叠
MGP-87冲锋枪可以发射枪榴弹
考虑到秘鲁军警作战需求和潜在的出口市场,海军工业服务武器制造中心又开发出第三代冲锋枪,这就是紧凑型MGP-84冲锋枪。这款冲锋枪除装备秘鲁军警部队外,还出口到阿根廷、洪都拉斯和墨西哥等中南美洲国家。
MGP-84冲锋枪完美实现设计者要求的“紧凑性”目标。它看上去似乎根本没有枪管,因为圆柱形上机匣前盖上没有任何突出物。这是因为该枪的包络式枪机完全包裹住166mm长的枪管,复进簧也以类似的方式环绕在枪管周围。为了跟上世界轻武器制造的潮流,MGP-84冲锋枪的握把(兼弹匣座)、扳机护圈和下机匣外壳都采用聚合物材料。钢制管状上机匣通过两个可拆卸的销钉固定在下机匣上。枪托由钢制支架和聚合物抵肩板组成,可以方便折叠到枪身右侧,从而将全枪长从503mm减少到仅284mm,只比意大利伯莱塔92手枪长67mm。MGP-84冲锋枪可以通过专用肩部枪套轻松隐藏在外套或夹克下携带,可迅速投入战斗,对于高价值目标保护任务来说非常实用。
与前两代MGP冲锋枪一样,MGP-84冲锋枪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也使用20发和32发弹匣,这2款弹匣与以色列乌齐系列冲锋枪的弹匣可以互换使用,由此可见乌齐系列冲锋枪在秘鲁军警部队中的普及程度。弹匣采用双排双进设计,便于手动装填,并减少了枪机的供弹力度。与乌齐系列一样,MGP-84冲锋枪的弹匣卡笋也位于握把左下方位置。MGP-84的扳机护圈非常宽大,方便射手戴手套射击。
MGP-84冲锋枪取消了之前令人诟病的手动保险和快慢机分离式设计,手动保险/快慢机位于扳机护圈上方。手动保险/快慢机有3个位置,中间为保险(标记为S),向上为单发(标记为1X1),向下为连发(标记为A)。射手可以用右手拇指操作手动保险/快慢机,而且其左手握住下机匣前方支撑射击时,也可以用左手拇指轻松操作手动保险/快慢机。
MGP-84冲锋枪的拉机柄同样位于上机匣顶部左侧约45°位置,射击时随枪机前后移动。拉机柄的尺寸恰到好处,既能够确保操作顺畅,又不会钩挂住衣物或装备。
MGP-84的枪托完全展开时能够为射击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在单发射击模式下可在50m内精准射击。柱状准星和U形缺口翻转式照门两侧都有钢质护翼保护,表尺只有100m和200m两种分划。
MGP-84冲锋枪安装消声器时先将上机匣前盖旋下,再将消声器旋进上机匣。图中可见其手动保险/快慢机位于扳机护圈上方
MGP-84冲锋枪,上为加装消声器、枪托打开状态,下为枪托折叠状态
三代MGP冲锋枪成员全家福
MGP-84的射速为650~700发/分,而同尺寸的英格拉姆MAC-10、迷你乌齐、微型乌齐、MP5K冲锋枪的射速约1000~1200发/分,但如此高的射速对于枪支控制和射击精度毫无帮助。MGP-84冲锋枪的射速让射手即使在连发射击模式下,无论抵肩射击还是腰际射击,都能够稳定地在50m距离内击中人形靶,而2发、3发短点射更不在话下。紧急情况下甚至可以单手射击,但精度肯定会大幅度下降。
MGP-84冲锋枪的紧凑尺寸使其成为执行隐蔽、秘密任务的理想武器,如果再配上为其量身打造的消声器,效果更是无与伦比。安装消声器时,旋下上机匣前盖,再将消声器直接螺接在上机匣即可。消声器非常轻便,消声效果显著,即使不使用亚音速弹,也能将枪声降低到略高于枪机运动产生的金属撞击声,而且因加装消声器而增加枪身质量还能提高射击稳定性。
即使在开发出MGP-84冲锋枪之后,海军工业服务武器制造中心依然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中心还在MGP-84冲锋枪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款超紧凑型半自动卡宾枪,命名为MGP-84C(C是卡宾枪的西班牙语Carabina的缩写),以针对不需要或不允许使用自动武器的用户。1994年,武器制造中心还开发出一款没有枪托的冲锋手枪MGP-14Micro,其显著特色是在扳机护圈前方有个小握把。
秘鲁的冲锋枪制造历程显示了该国在轻武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最初的MGP-79到改进型MGP-87,再到紧凑型MGP-84,秘鲁海军工业服务武器制造中心久久为功、日日为继,不但实现了轻武器的自给自足,还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销售业绩,成为小国独立开发轻武器的一个成功典范。
秘鲁MGP系列冲锋枪性能诸元
二战后,美国的民用武器市场充斥着大量价格低廉的剩余军用武器。业余枪械设计师和制造商戈登·英格拉姆希望开发一款性价比高的冲锋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1949年5月,英格拉姆在加利福尼亚州埃尔蒙特成立警察军械公司,希望为美国和美洲国家的警用部门提供武器。随着他设计的第一支M6冲锋枪的诞生,公司总部搬到洛杉矶。
M6冲锋枪外观与汤姆逊冲锋枪非常相似,这是英格拉姆故意蹭后者的热度。当时二战结束不久,汤姆逊冲锋枪在二战中的优秀表现让很多人记忆犹新。M6冲锋枪的上机匣为带有螺纹尾盖的钢管。扳机组件位于箱形金属下机匣内部,下机匣前方作为弹匣座。该枪唯一的保险是拉机柄槽后部设有竖直凹槽,拉机柄可以锁定在竖直凹槽内。M6冲锋枪在设计上完全采用传统可靠的技术,其自动方式为自由枪机式,开膛待击。射手可以通过控制扳机行程进行单发或连发射击。M6冲锋枪于1949年定型,有3种型号。警用型配有与汤姆逊M1928冲锋枪相似的木制前握把和带散热片的枪管;警卫型配有普通的木制护手和不带散热片的重型枪管;军用型配有背带环和一把刺刀,不用时可以刀尖向内存放在护手内。为了简化结构,M6冲锋枪不像汤姆逊冲锋枪那样可以同时使用弹鼓和弹匣供弹,而是只能使用30发弹匣供弹。在结构上M6冲锋枪简单很多,所以生产成本也远低于汤姆逊冲锋枪。
1952年,警察军械公司达到量产M6冲锋枪的规模,但市场销售始终低迷,即使是带有快慢机的改进型M7冲锋枪也是销量平平。当时美国军方手上有大量的剩余冲锋枪,而且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治安状况良好,1920~1930年代那些装备精良、穷凶极恶的黑帮和劫匪已经基本绝迹,警察配备的转轮手枪足以应付大部分情况。而在国际市场上,也只有预算有限的古巴海军和泰国陆军采购了少量M6冲锋枪。
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警察军械公司派往南美洲的销售代表搭上秘鲁政府这条线。秘鲁军方在测试M6冲锋枪的性能之后很感兴趣,希望在国内生产。经过简短的谈判之后,秘鲁政府就和警察军械公司于1951年签署合同。合同主要有2个内容,一是警察军械公司和秘鲁政府合作成立一家武器制造厂生产M6冲锋枪,产能为每个月至少1000支冲锋枪。警察军械公司必须帮助采购工厂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并运输到秘鲁,还必须负责建立和管理工厂,一直到能够批量生产冲锋枪,以及包括向秘鲁工人提供相关培训。二是秘鲁政府采购2000支M6冲锋枪,首批500支由警察军械公司在美国生产,之后的1500支由秘鲁的武器制造厂生产。关于武器的口径,秘鲁警方中意9mm巴拉贝鲁姆弹,而军方更青睐.45 ACP弹,最后优先考虑军方的要求定为.45 ACP口径。每支M6冲锋枪配备一个30发弹匣、一个帆布背带和一把刺刀。
M6冲锋枪圆柱形上机匣、拉机柄固定凹槽、机械尾盖等特征都被后来的MGP-79冲锋枪借鉴
为配合这个雄心勃勃的冲锋枪国产计划,秘鲁政府还决定上马一个弹药厂,也由警察军械公司为这个项目提供咨询和帮助。在秘鲁境内生产的冲锋枪和弹药由秘鲁政府独家出口到其他美洲国家。
这笔生意看上去实在像是天上掉的馅饼。合作伙伴是堂堂一国政府,产品也不愁销路,除了咨询顾问费,还能从设备采购中赚一笔差价。戈登·英格拉姆亲自前往秘鲁,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在美国生产的500支冲锋枪很快就交付给秘鲁政府,但之后就麻烦不断。首先是设备问题,英格拉姆已经确定了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但供货方提供的机器没有达到要求,比如英格拉姆要求的多功能、易维护的正弦杆膛线机变成了易磨损、配件昂贵的拉床。秘鲁政府和警察军械公司开始各种扯皮,甚至还闹上法庭。在武器制造厂完成最后一批M6冲锋枪生产之前,秘鲁政府突然单方面解除与英格拉姆的合作,并拒绝为他的工作支付报酬,担惊受怕的英格拉姆不久就离开秘鲁。
和秘鲁政府的合作并没有给英格拉姆带来泼天的富贵,警察军械公司的产品仍然销售不畅。1954年11月底,公司宣布破产,英格拉姆的前同事约翰·阿诺德与美国国家军械公司合作购买了警察军械公司所有的设备和库存零件。
英格拉姆(中)和同事研究如何改进他设计的MAC-10冲锋手枪
英格拉姆并没有被这次失败击垮,他之后仍然坚持从事轻武器设计、开发和制造。1964年,他设计完成著名的MAC-10冲锋手枪,并因此获得“冲锋手枪之父”的美誉。
根据工厂记录,秘鲁武器制造厂前后共生产约8000支.45 ACP口径M6冲锋枪,但从未生产过秘鲁警方要求的9mm口径型号。秘鲁生产的所有M6冲锋枪都在上机匣顶部的抛壳窗后方打上秘鲁政府的标记。目前在收藏品市场上虽然还能看到美国生产的M6冲锋枪,但秘鲁生产的型号极其罕见,是武器收藏家们争抢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