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业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玉米产业化的推进成为众多农业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1]。在这一过程中,玉米产业不断拓展产业链条[2],从传统的种植环节向上下游的深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延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3]。为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玉米产业化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为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沂水县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

沂水县玉米产业化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种植基础来看,2023年夏粮播种3.04万hm2,秋粮播种4.24万hm2,粮食总产达52.79万t,其中玉米作为主要秋粮作物,种植规模可观。当地注重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如“沂水县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辐射带动逾2万hm2,有效提升了玉米单产。在加工能力方面,沂水县作为国家功能性生物糖特色生产基地和全国淀粉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年玉米深加工能力超200万t,拥有10余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和7家规模以上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能生产玉米淀粉、玉米油、麦芽糖等多种产品。

2玉米产业化驱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2.1提升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

玉米产业化通过系统性整合生产全要素,显著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与综合产出效能。规模化与标准化种植作为基础支撑,有效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例如沂水县通过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在丘陵山区将传统种植密度提升至7.5万株/hm2以上,配合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使丰庆家庭农场等规模化主体实现单产800 kg的突破,较传统模式增产20%以上,同时机械化率提升使人工成本降低30%,破解了分散经营下的效率瓶颈。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则驱动单产与品质的协同跃升,该县依托“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创新,优选耐密抗倒品种(如黄金粮MY73),结合北斗导航精量播种与浅埋滴灌技术,实现“零漏播、零偏航”,出苗率达95%以上,同步推广“一喷多促”田间管理方案,优化光温水肥协同调控。资源配置优化进一步释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潜能,政策层面建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基金,为企业提供增信贷款1 400万元,缓解融资约束。

2.2延伸产业链条与创造高附加值

玉米产业化通过纵深拓展加工链条与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显著重构了玉米的价值实现路径,其核心机制体现为从初级原粮向多元精深产品的转化跃迁、产业链多维度延伸带来的增值效应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的资源增效模式。在沂水县等产业高地的实践中,大地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年加工100万t玉米的产能基础,将产业链从淀粉初加工延伸至麦芽糖(20万t)、食用葡萄糖(5万t)、麦芽糊精(10万t)等中端产品,并进一步规划年产30万t高品质果葡糖浆及3万t结晶果糖项目,实现玉米原料价值从每吨数千元向数十万元的百倍级跃升。产业链延伸更催生跨领域融合创新,沂水县食品产业联盟整合119家规上企业,开发出淀粉糖、酶制剂、结晶果糖等8大类600余款产品矩阵,2024年集群产值达239亿元,四平市则挖掘玉米秸秆、玉米叶等副产物价值,开发生物基餐具及文创产品,构建“种植—加工—环保材料”的循环产业链。

副产品综合利用进一步释放资源潜能,沂水大地玉米在淀粉生产环节同步提取蛋白粉等副产品29万t/年,通过分类加工将传统废弃物转化为饲料或食品原料;公主岭市吉农绿色农业公司则集成生物防治技术与速冻加工工艺,将鲜食玉米加工时效压缩至5 h内,最大限度保留营养品质,年产速冻玉米粒6 000 t,创造产值5 000万元。

2.3促进产业融合与培育新业态

玉米产业化通过深度整合农业生产、加工制造与市场服务环节,构建了多业态嵌套的产业生态系统,在沂水县形成了“田间—工厂—全球市场”的全链融合范式。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产业边界,实现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与价值重构:在生产端,沂水县依托七星柠檬、大地玉米等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农业+合作社+农户”体系,将全县及周边3.33万hm2玉米基地纳入标准化生产网络,带动20万农户参与产业链分工;在三产融合层面,商贸创新与文旅增值成为新增长极:线上,上常庄村通过书记直播带货将玉米碴直销广州,联动20余村搭建农产品电商网络,破解分散经营销售困境;线下,创优生物等企业开放“玉米全利用”智慧工厂参观通道,展示胚芽油浸出工艺与淀粉衍生品生产线,将工业流程转化为科普体验场景,为休闲观光提供载体。

政府主导集群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加速业态创新,沂水县投资20.5亿元建设食品产业转型示范园,集成研发检测、电商物流、文旅展销功能,推动“单打独斗”向“集群共进”跃迁;成立食品产业联盟统筹119家规上企业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竞争,例如世纪春公司聚焦“早餐专家”定位开发玉米豆奶产品线,年产值近亿元。

2.4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

玉米产业化通过构建全链式产业生态系统,显著重塑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动能,其核心机制体现为支柱产业对地方财政与GDP的规模性贡献、配套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效应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作为鲁南地区粮食产业化的典型代表,沂水县依托玉米深加工产业形成了强劲的区域经济支柱:2024年全县食品产业规上企业达119家,实现工业产值239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大地玉米、七星柠檬等龙头企业荣登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年加工玉米总量突破200万t,贡献全县工业税收的21.3%。产业链纵深拓展进一步激活了配套产业群——七星柠檬投资18亿元的柠檬酸智能制造项目,不仅年消耗玉米18万t,更带动本地装备制造业升级,其生产线所需的发酵罐体、精密阀门等设备催生周边12家配套企业技术转型,使沂水机床厂等传统企业切入高端装备赛道;包装物流领域则因大地玉米年产70万t淀粉、29万t蛋白粉的产能需求,吸引华诚包装等企业扩建无菌包装生产线,新增就业岗位800余个。

一方面,农业供给侧从分散种植向规模化订单农业转型,通过马站镇“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试点,建立“保底收益+盈余分红”机制,带动合作社农户玉米季增收17.24万元;另一方面,工业端推动传统加工向高附加值制造跃迁,隆科特酶制剂公司以56项专利突破技术壁垒,将玉米衍生酶制剂价值提升百倍,并延伸至植物蛋白肽等健康产品领域,2025年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0亿元。由此可见,产业化驱动的“支柱拉动—配套协同—结构跃迁”三维机制,不仅重构了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更通过产业链韧性增强与价值链高端攀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综上所述,玉米产业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玉米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玉米产业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各地可借鉴沂水县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玉米产业化进程,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