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植无公害香菇的基础环境条件1.1气候

环境温度保持在20℃以上、27℃以下是促进香菇生长的温度区间,较温暖的环境更适合香菇生长,环境湿度要求一般需达到85%左右,若空气湿度过高,菌丝可能会出现发育不良或畸形等问题。另外,若空气流动性强,要注意通风换气,使湿度保持适宜。注意环境温度变化,一旦低于菌丝生长所需温度,要提前做好保温、增温工作。

1.2水分

菌丝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有较高的要求,湿润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其发育,一般需保证培养基中水分含量高于60%、低于65%,此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若湿度过低,菌丝会出现发育缓慢的现象,湿润度过高菌丝可能会出现停止发育的现象。在种植香菇时要定期、定时检查培养基水分消耗情况。另外,要完善无公害香菇排灌系统建设,确保种植区域周边排灌设备的使用性能。

1.3土壤

除气候、水分外,土壤也是香菇无公害种植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要选择无污染土壤区域进行种植。其次,要以种植场地为圆心,向四周500 m范围内的土壤成分进行检测,排除污染源。最后,注意种植场地整地工作,尽量保持地势平坦,远离公路、生活区域。为了满足无公害香菇种植需求,要对种植场地土壤进行前期调研,洪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现象会对土壤成分造成影响,不能被选作无公害香菇种植基地。

2无公害香菇的种植技术2.1香菇菌袋的制作2.1.1常见菌袋配方

无公害香菇菌袋的制作常以锯末配方为主:选用1 800 kg锯末、1 000 kg木片及200 kg麦麸,搭配玉米粉、石灰粉、石膏粉、轻钙,用量分别为40、20、10、15 kg,再加入10 kg复合肥及香菇专用添加剂。在选取锯末时注意不能掺杂松树、柏树木屑,若混用桃树木屑,要控制在20%以下。锯末在使用前需要通过生石灰堆酵,5 d后进行拌料。

2.1.2拌料处理

由于菌袋配料总量较大,通常拌料处理以机械化操作为主。将经过堆酵的菌袋配料放置在清理后的地面上,以水泥类硬度地面为宜,利用旋耕机、小型拖拉机处理拌料工作。在拌料过程中,要确保原辅材料与水分得到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拌料需要原地堆放加速水分吸收,促进原辅材料的软化。若菌袋配料总量较小,单独使用移动式拌料机即可,也能提高拌料效率。

2.1.3统一装袋

经过软化后的拌料在同一装袋前需要对以下几项指标进行检测,达到既定数值方可装袋。首先,测定pH值。拌料pH值介于7上下即可;其次,测定含水量。拌料含水量为50%~60%;最后,测定温度。拌料温度不可高于30℃。通常统一装袋都是通过机械化设备来完成的,利用装袋机能够快速提升装袋工作效率,统一装袋操作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检查塑料袋,外观完整未出现破损,发现细微裂缝、裂口要及时更换完整塑料袋,以防拌料被污染;(2)每一袋拌料重量均等,袋体松紧均匀;(3)清理袋口内沿拌料后再进行扎口处理,确保袋口处无拌料残留,袋体不漏气。

2.2菌袋的灭菌打孔

无公害香菇种植一般以熟料栽培为主,菌袋需要经过灭菌处理,灭菌形式以湿热灭菌法为主,该方法包含2种灭菌手段。第一,结合高压设备对菌袋进行处理,常用灭菌柜和灭菌罐,在灭菌操作时压力应介于0.15~0.20 MPa,时长控制在1.5~2.0 h。第二,利用常压灭菌手段,常见的方式以蒸汽灭菌为主,蒸汽温度控制在100℃左右。将菌袋间隔堆放成灭菌垛子,每个垛子堆放3 000个菌袋,用塑料膜、遮光布进行遮盖,再利用100℃蒸汽进行灭菌处理。常压灭菌的优势在于节省成本,利用蒸汽锅炉可以对菌袋进行连续灭菌操作。在灭菌过程中需要注意菌袋垛子堆放要成“井”字型,利于水蒸气流动,达到更好的灭菌效果,若菌袋垛子规模较大,则更需注意内部空隙的预留。通常蒸汽灭菌需要将时间控制在20 h左右,根据实际菌袋垛子规模来看,灭菌时长不能高于48 h。灭菌处理后菌袋温度达到40℃以下可以将其取出。取出后的菌袋要进行打孔接种处理。孔深须在4 cm左右、孔间距控制在5 cm左右,使用打孔棒打出深度、间距适宜,且以梅花状分布的孔眼。菌袋打孔完成后要装入新的、干净的塑料袋,扎紧袋口便可。

2.3菌袋的发菌处理

首先,脱袋拔种。菌丝长至5 cm左右,且形态以放射性为主,就需要进行脱袋拔种处理,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注意菌丝是否长满孔眼,若没有则适当延后脱袋拔种时间,否则会造成杂菌入侵污染菌丝。若培养基质是锯末的话,则无需进行脱袋拔种处理。其次,打孔增氧,为菌丝生长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菌丝发育,具体分为3步:第一,从菌丝尖端向后测量2 cm左右,利用打孔针打出深度为0.5 cm左右的孔眼。同时,要结合温度条件,当生长环境温度在20℃以下,增氧效果更好,若环境温度高于25℃,则不建议打孔增氧操作。第二,2次打孔增氧选择在菌丝生长至菌袋面积的30%左右。第三,3次打孔增氧需要在香菇进入转色期之后,打孔针要使用粗针,孔眼深度要在5 cm以上。打孔增氧另一个作用是加大出菇密度与整齐度。

2.4菌袋的出菇管理2.4.1催蕾操作

一般情况下,催蕾操作有3种常见手法:首先,自然催蕾。注意浸泡菌袋,将其放置在菌菇种植棚中的架子上,注意提高空气流通和光照条件,无需采用其他辅助催蕾设备、手段,无公害香菇可自然现蕾。其次,惊蕈催蕾。滚动菌袋或对其进行敲击(多用木棒),加强外部环境对菌袋的生长刺激,也可以缩短出蕾时间。最后,强光催蕾。先用水浇洒棚地面,再除去棚上遮光布,提升光照强度,通过强光的不断刺激使其快速现蕾。在使用这种催蕾方法时要时刻关注棚内环境温度,一旦温度高于30℃,就需要立刻做好遮光处理,必要情况下可以向棚顶浇水,进行降温处理。

2.4.2育蕾操作

初期菇蕾较小,多数呈灰白色,为了加快菇蕾生长,需结合育蕾技术手段。用壁纸刀沿菇蕾生长大小对袋膜进行切割,通常切割3/4即可,既保证不会对菇蕾生长产生影响,还能在空气流通较大时形成防御,降低培养基质水分的流失速速。但是,一旦菇蕾已经与袋膜形成接触,就不需要对其进行袋膜切割操作,否则极易造成香菇畸形,降低其品质。

2.4.3蹲蕾管理

蹲蕾管理是以优化无公害香菇品质为目标,通过蹲蕾操作可以加大无公害香菇个头。蹲蕾管理的注意事项有:第一,加大温度调控工作力度。温度在12℃以上、25℃以下,已经达到出菇基本条件,为了提高蹲蕾效果,温度调控应保持在18℃左右。常用的调控手段有遮光覆盖、喷水降温。第二,注意湿度合理调控。无公害香菇适宜出菇湿度是90%左右,在蹲蕾期间可以利用空气喷雾、棚内洒水等手段提高环境湿度。若无公害香菇种植棚内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数值随时调整湿度情况,若棚内没有自动化设备,也应定时检测湿度变化情况,使其保持在85%以上、95%以下,否则长时间湿度过低会出现香菇枯死现象。第三,加强空气流动。通风的目的是稀释棚内的二氧化碳,在高温季节一般要选择晚间通风,低温季节选择上午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通风。如果种植地区风力值较高,可以适当缩小或减少通风孔。

3采收技术

在无公害香菇采收前,需要将采收用的工具做酒精消毒处理。采收过程中要以香菇形状、性状为主对其进行区分,保障无公害香菇在市场上的产品价值。无公害香菇是优等菌菇中的一种,采收时要留下个头较小的香菇,采摘个头大的香菇,较小的香菇适当延后采收时间。但是,若较小香菇所在的菌柱已经出现严重水分流失问题,则需要将其一同采收。

4无公害香菇常见的病虫害防治4.1链孢霉防治

在无公害香菇生长阶段,链孢霉是常见病害之一,感染后的香菇会出现霉层,以绒毛状为主,多数呈白灰色,待感染程度逐渐加深,霉层会由灰白色发展为黄色。在高温季节该病害传染性较强,链孢霉高发于香菇生长阶段,病情较严重时染病周围菌菇也会出现不同程度霉层。针对链孢霉病害的防控,首要的是注意无公害香菇生产种植要尽量选择湿度适应的时间段,避免高温作业,以20℃为宜,在这一温度的影响下,出现链孢霉病害,其孢子分裂速度也会受阻。一旦温度、湿度同时提升,就会加速链孢霉孢子分裂,因此对棚内湿度进行科学控制,也是防止链孢霉病害的手段之一。在发现链孢霉后可以在其孢子上滴入柴油,抑制孢子生长。若链孢霉发生在菌袋发菌后,可以尝试将菌袋进行掩埋处理,深度以40 cm为宜,通常可以利用深层土壤氧气稀薄的特性消耗孢子活性,无需对菌袋做报废处理,一般经过半个月的无氧封闭处理,就能够对链孢霉孢子起到消杀作用。

4.2螨虫类虫害防治

螨虫类虫害的特征是繁殖量大、速度快,虫体大多体型较小,大都在1 mm以下,通常1只雌性螨虫的产卵量可达200枚/次。以螨虫类病害发病状态来看,单季种植无公害香菇的区域出现螨虫类病害的概率要低于常年栽培区域,病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春季严重程度高于秋季,通常不会在冬季出现螨虫类病害问题。

防治时,要对无公害香菇种植区域进行清理,做好卫生管理是杜绝螨虫类虫害问题的关键一步,种植所用的材料与材料要统一堆放在干燥区域,不受雨水季节影响。用于做发菌处理的工作间要及时消毒,相关设备即使处于闲置状态,也要定期实施消杀处理,一般可以利用高温闷棚手段杀灭螨虫虫卵,根据实际虫害侵袭情况去除遮光布,利用强光照射对螨虫虫害做消杀,注意照射时长的合理控制,避免造成棚内温度过高,培养基质内水分流失严重。无公害香菇种植棚内要配备防虫设备,对外界昆虫形成全面抵御网,常见的设备有杀虫灯、遮光网及过滤防虫网等,为无公害香菇隔绝虫害侵袭。

无公害香菇全程种植不涉及环境污染问题。针对常见病害、虫害,避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处理,避免滋生农药残留、药剂毒性等问题,达到无公害生产种植标准,优化了香菇的品质,提高了无公害香菇销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