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的雄鹰们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这片孕育着长江、黄河、澜沧江的神圣土地上,生活着一群翱翔于天际的勇者——鹰科鸟类。它们是高原天空的绝对主宰,以锐利的目光洞悉大地的脉动,用强健的羽翼划破稀薄的空气。从峭壁之巅的金雕到草原上空的大鵟,从嗜食腐骨的胡兀鹫到穿梭林间的雀鹰,这些形态各异的猛禽构成了三江源生态系统中最具力量感的一环。
玉带海雕亚成体。玉带海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猛禽,尾羽中部有白斑,喜食鱼和水禽,只在夏季来三江源,数量稀少。摄影/刘璐
玉带海雕亚成体。玉带海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猛禽,尾羽中部有白斑,喜食鱼和水禽,只在夏季来三江源,数量稀少。摄影/刘璐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最可怕也最可恨的便是东山坡上的狼和狐狸。大人们常用狼或狐狸吓唬孩子,使我经常向往田野里的蚂蚱、小河中的游鱼和东山坡上的蝈蝈,却不敢走出家门。可恶的狼和狐狸把我本应在田野、小河边和东山坡上度过的童年时光浪费在单调无味的农家四合院里。令我觉得可怕又可恨的,还有时常在村庄和田野上空盘旋、趁人不备突然俯冲下来叼走小鸡的老鹰。狼和狐狸只是传说,从没见过狼和狐狸来到村庄,更没听说谁家的猪牛羊被狼和狐狸叼走,而鹰每天盘旋在天空,是肉眼可见的恐怖。
故乡人把空中盘旋的鹰叫“魔狼鹰”,名字里包含了鹰的阴险、狡诈和残忍。
一个夏日的星期天,我和伙伴们在田野里割草时,头顶又盘旋着一只魔狼鹰。那魔狼鹰瞅准了一棵大杨树上的喜鹊窝,趁喜鹊夫妇外出觅食时,扑向喜鹊窝,把窝里的喜鹊娃娃全吃了。正在魔狼鹰享受美餐时,喜鹊夫妇回来了。魔狼鹰急忙逃窜,喜鹊夫妇一看孩子们一个都不见、窝里只有羽毛和血迹时,拼命地追向逃窜的魔狼鹰。喜鹊一边追赶,一边“喳喳”叫个不停。叫声引来成群的喜鹊,迅速组成不同的队形,轮流去啄魔狼鹰的肛门,魔狼鹰发出痛苦的尖叫声,仓皇而逃。听大人们说,他们曾看到成群的喜鹊围攻魔狼鹰,从肛门里把肠子啄出来,终致魔狼鹰从空中掉下死亡。
那年暑假,我跟着父亲到东山上挖石膏,在一条叫狼洼沟的深沟的悬崖洞里看到一只正在给雏鸟喂食的魔狼鹰。从空中看,它与我母亲养的大公鸡差不多大,但它的实际体型比公鸡大一倍多,身体为暗褐色,能转动的眼睛为黄褐色,黑褐色的嘴弯曲,脚趾有锐利的爪。看到有人在窝附近活动,两只魔狼鹰从窝里飞到悬崖顶上注视着沟里,一会儿又在空中低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生产队主要依靠骡、马、驴和牛干农活。每年深秋秋收打碾结束后,生产队的饲养员就把牲口们赶到20多公里外的祁连山支脉的青沙山里放牧。一年秋末冬初,饲养员赶着几十头牲口回来,带回来的还有一只鹰。饲养员说这只鹰伤了翅膀不能飞。那鹰跟盘旋在天空的魔狼鹰长得不一样,体型比魔狼鹰大得多,全身毛灰褐色,翅膀上的羽毛灰中带黑,最明显的特征是头和颈部裸露,像刚剃过头一样,是个秃头。仔细看,好像没剃干净,有稀稀拉拉的灰黄色和白色的绒羽。老人们说这是大山里吃旱獭和野兔的鹰,于是,饲养员动员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四处捉老鼠给它,我也加入捉老鼠的队伍。大约过了两个多月,在一个飘着雪花的早晨,那秃头鹰扑闪着翅膀,从房顶飞起来在饲养院的上空盘旋了一圈,向高空飞去,再也没回来。
靴隼雕是三江源的旅鸟,属中型鹰类,繁殖于非洲、欧亚大陆等地,冬季南迁,春秋季途经三江源,常在植被茂密的河谷过境或停歇。摄影/刘璐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鹰类
大鵟是三江源常见留鸟,属大型猛禽,体暗褐色,头颈部有白色斑纹,翼下具白斑。喜食鼠兔,也食腐尸,捕食时从空中俯冲或静待突袭。摄影/刘璐
在一个冬日的暖阳里,我坐在屋檐下的木板床上,趴在小木桌上写作业,突然一群黑压压的麻雀尖叫着,落在院中的暴马丁香树上,瞬间又变得鸦雀无声,后面飞来的麻雀直接飞进敞开门的屋里躲在椽缝里。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情景,我直视着树上密密麻麻的麻雀,突然一只比公鸡小而全身华丽的大鸟从空中俯冲下来,掠过丁香树冠向远处飞去,树上的麻雀们又被惊得四散。待我回过神来时,丁香树上落下一片片麻雀的羽毛。
1989年5月初,我作为青海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的调查队员,坐着嘎斯69改装的森林勘探车翻过日月山到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玛可河林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翻过日月山时,来往的车辆明显减少。长长的黑色柏油路面与淡远的山脉融为一体,大朵大朵晶莹的白云在蓝天上缓缓游动。漫长的旅途中,始终有一群忠实的伙伴跟随着我们——那就是蹲在路边高高的电线杆上目视草原的大鸟。哪里有路,哪里就有电线杆,电线杆上就有大鵟或其他鹰隼鸮,更多的是大鵟。
那时,我已参加工作5年,参加了黄南藏族自治州麦秀林场和互助北山林场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森林中的野生动物作为指示森林环境优劣的重要评价指标被列入调查内容,我也初步了解了生活在青海高原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中的鸟类,看到比故乡天空和原野更多的鸟,知道盘旋在故乡天空上的魔狼鹰学名叫大鵟;生产队的饲养员从青沙山里救护的秃鹰是高山兀鹫;庭院丁香树上追捕麻雀的是雀鹰。它们体型各有特点,生活习性和猎捕对象也不一样,却来自一个祖先,在动物分类上都属于鹰科。
在三江源,属于鹰科且名字中带鹰的有苍鹰、雀鹰和凤头蜂鹰,名字带鵟的有大鵟和普通鵟,名字带鹫的有胡兀鹫、高山兀鹫和秃鹫,名字带雕的有金雕、草原雕、白肩雕、靴隼雕、玉带海雕和白尾海雕,单独的有白尾鹞和黑鸢。
在高原人的印象里,所有的鹰一年四季都生活在三江源。其实不然,和三江源的许多鸟儿一样,鹰也分留鸟、候鸟和旅鸟,有的还具有留鸟、夏候鸟、旅鸟和冬候鸟、旅鸟的多种习性。三江源的留鸟有金雕、胡兀鹫、大鵟和秃鹫;夏候鸟有苍鹰和雀鹰;留鸟、夏候鸟、旅鸟三种习性均可能有的是高山兀鹫;旅鸟有玉带海雕、凤头蜂鹰、白肩雕、靴隼雕和白尾鹞;留鸟、夏候鸟的是黑鸢;夏候鸟、旅鸟习性的是普通鵟、草原雕;冬候鸟、旅鸟习性的是白尾海雕。
在三江源众多的鹰中,一年四季都生活在三江源的只有金雕、胡兀鹫、大鵟和秃鹫。
金雕是三江源的大型猛禽之一,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森林地带、草原、荒漠和河谷峭壁地带,一年四季都可看到金雕在空中盘旋的身影。金雕成鸟体长可达1米,翼展平均超过2米。最显著的特征是身体羽毛为棕褐色,在头的后面和后颈等部位都长有很尖锐的金黄色羽毛,因此叫金雕。金雕嘴部的最前端有一个尖锐的弯钩,主要用于撕裂猎物。腿上全部长有羽毛,脚的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趾上都长着锐利的又粗又长的角质利爪,内趾和后趾上的爪更为锐利。金雕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天有时会组成较小的群体。它们性情凶猛,善于借助气流在空中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边呈直线或圆圈状盘旋,一边俯视地面寻找大型猎物。
金雕能在数千米甚至更远的地方看见猎物,发现目标后,常以每小时300千米的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天而降,被称为“猛禽之王”。它捕食的猎物有岩羊幼崽、高原兔、喜马拉雅旱獭等中小型兽类和雁鸭类等鸟类。
金雕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亚寒带、寒带地区。在三江源分布的最高海拔可达4000米以上。金雕虽然生性凶猛,但是它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强,警惕性很高,在三江源,巢穴一般筑在悬崖峭壁之上。金雕虽然分布范围广,但种群数量十分稀少,主要原因是繁殖存活率很低,每年的繁殖期产3—4枚卵,雌雄交替精心孵化,小鸟孵化出来后能顺利成活的往往只有1只。
胡兀鹫一年四季生活在三江源的河谷、山地、高寒草甸和草原地带,全身羽毛多为黑褐色,头和颈部具有黄白色的羽毛。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胡须”而得。
胡兀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与其他猛禽混群。不主动攻击猎物,常在山顶或山坡上空缓慢地飞行和翱翔,头向下低垂,并时常左右转动,眼睛紧盯地面,寻觅动物尸体。由于它嗜食腐肉和骨头,所以脚有所退化,但高而侧扁的喙变得格外强大,先端钩曲成90度,像钢钳一样。它们依靠强大的喙从动物尸体上撕下腐肉吞食。胡兀鹫一般不与其他猛禽争抢食物,而是等在一边,等其他猛禽吃完后,才去捡吃剩下的残肉、内脏和骨头。胡兀鹫很喜欢吃骨头,它的食管非常有弹性,可以吞下大块的骨头。如果骨头太大,它们会叼着骨头飞至50—80米高后,对准岩石让骨头落下,摔成可以吞咽的小块儿,这种习性非常独特。
胡兀鹫的繁殖习性与其他鹰类有所不同。它们冬季在三江源营巢于高山悬崖岩壁上的大缝隙和岩洞中,1月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2枚,雌雄鸟交替孵化,通常第二只雏鸟在第一只出壳一周之后再出壳,并且要比第一只雏鸟小很多。这只小雏鸟实际上只是较大雏鸟出现意外时的替补。在食物紧缺的年份,较小雏鸟有时会因缺少食物死亡,并成为较大雏鸟的充饥之物,所以胡兀鹫的繁殖率很低,数量少,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鵟是一年四季生活在三江源的最常见的一种大型猛禽,体型比金雕和胡兀鹫小,全身颜色较为单调,主要为暗褐色。大鵟主要栖息于高寒草原、草甸、荒漠和河谷等开阔地带,也会出现在森林边缘和农田村庄附近。大鵟以鼠类、野兔、喜马拉雅旱獭、雉鸡、石鸡等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为食,也会吃牦牛等其他动物的腐尸。它们的捕食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或者站在土墙、树枝或电线杆上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在眼前时才突袭捕猎。通过锐利的眼睛观察和寻觅,一旦发现地面猎物,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大鵟最喜欢吃鼠兔,一只成年大鵟一天至少要捕食6只鼠兔,即使在有同等猎物的情况下,也偏爱鼠兔。
3月中旬开始,大鵟们便在悬崖、电线杆顶部、招鹰架、经幡顶部等处筑巢。大鵟的种群数量也不高,过去那种每根电线杆上蹲着一只大鵟的景观已经不容易见到,所以,大鵟现在也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
普通鵟和大鵟名字相近,长相也相似,好像一对亲兄弟,同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大鵟个头比较大,属于大型猛禽,普通鵟个头较小,属于中型猛禽。可在三江源,大鵟是一年四季定居的主人,普通鵟是客人。普通鵟具有夏候鸟和旅鸟习性,每年3月中下旬至4月初集群从越冬的南方迁徙到三江源,4月下旬至5月初在三江源的阔叶林中或林缘的高大乔木上营巢,10月中上旬开始集群南迁。普通鵟个体较小,捕猎能力也没有大鵟强,在林缘地带捕食啮齿类为食,也捕食小型鸟类和两栖爬行类。普通鵟和大鵟形似两兄弟,可生活习性不同,大鵟喜欢广袤的草原,普通鵟喜欢森林。有的普通鵟来三江源不筑巢不产卵,旅游几天又迁徙到别的地方繁殖后代。
秃鹫一年四季生活在三江源的低山丘陵、高寒草原及森林中空旷草地。秃鹫为大型猛禽,是三江源体格最大的猛禽,体长1—1.2米。翼展约2米长,最大翼展可达3米以上,通体黑褐色,头裸出,仅被有短的黑褐色绒羽,后颈完全裸出无羽,因而称秃鹫,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和其他动物腐尸为食。头和后颈裸出,是防止食用腐尸时把头和后颈伸进尸体感染病菌。在三江源猛禽中,秃鹫的飞翔能力是比较弱的,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草原上空翱翔,寻觅动物尸体。偶尔也沿草原低空飞行,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有时也袭击家畜。秃鹫常单独活动,秋冬季节集成10只以下的小群体,做较大范围的游荡。秃鹫在冬季繁殖,2月中下旬在裸露山地或森林上部营巢,通常只产一枚蛋,雌雄交替孵卵和共同育雏。由于繁殖率低等原因,秃鹫的数量稀少,也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
在三江源可可西里,摄影师捕捉到这只草原雕起飞的雄姿。铁翼划破长风,金眸洞穿荒原,草原雕的每一次振翅,都是对生命禁区的征服。摄影/更尕索南
在三江源可可西里,摄影师捕捉到这只草原雕起飞的雄姿。铁翼划破长风,金眸洞穿荒原,草原雕的每一次振翅,都是对生命禁区的征服。摄影/更尕索南
三江源有夏候习性的鹰有雀鹰和苍鹰,同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
雀鹰属小型猛禽,成鸟体长约35厘米。雌鸟比雄鸟略大,雌雄体色有所不同,雄鸟体现暗灰色,雌鸟灰褐色。每年的4月下旬,雀鹰从越冬地中国东南部及中部地区迁徙到三江源,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5月上旬在林中高大乔木上筑巢产卵,10月中上旬迁徙到越冬地。
在三江源,苍鹰属于中小型猛禽。体长约60厘米,翼展约1.3米,雌鸟显著大于雄鸟。成鸟身体灰褐色为主,前额、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上喙弯曲,爪尖锐。苍鹰在南方越冬,每年4月中下旬迁徙到三江源,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山地森林地带,主要以森林鼠类、野兔、雉类、鸠鸽类和其他小型鸟类为食。5月上旬前后选择森林中茂密安静的高大乔木筑巢,5月中旬前后产卵,雌雄共同育雏。10月中旬前后迁徙到南方越冬。
我少年时代在生产队饲养院里见过的被饲养员救护的高山兀鹫,在三江源是具有特殊生活习性的鸟儿,是三江源最大型的猛禽,体长1.2—1.5米,翼展可达3米。高山兀鹫栖息于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草原及河谷地区,多单个或结成十几只小群翱翔,有时停息在较高的山岩或山坡上。高山兀鹫是世界上飞得较高的鸟类之一,平时常翱翔于6000米高空,迁徙时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它一般不主动攻击活动物,所以爪子退化,只能起到支持身体和撕裂猎物的作用,但可以更为方便地在地面上奔跑和跳动。它的嘴异常强大,头部和颈部的羽毛变成了短短的绒羽,或者干脆裸露无羽,这样方便将头部伸进动物死尸的腹腔之内,而不会污染羽毛。颈部的基部生长的一圈较长的羽毛则构成领襟,像人类用餐时使用的餐巾一样,起到防止弄污身上羽毛的作用。为了争抢食物,它总是伸直头部,张开翅膀,将肩部的羽毛竖立起来,不停地向前跳动着,做出恐吓的动作。
我第二次与高山兀鹫近距离相遇是2009年9月18日。那年我参加三江源和可可西里荒漠化土地调查,早晨从玉树州曲麻莱县城出发,沿省道308走向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冻泉保护站。那时这条公路还是坑坑洼洼的沙路,车走得很慢。一路上看到成群的藏羚和藏野驴在草原上安心地食草,黑颈鹤在湖边的沼泽里昂首漫步,斑头雁在湖泊里遨游。在一片草坡上,成群的高山兀鹫低空盘旋,有的突然从地面上腾起,嘴里叼着一块肉。我们停下车仔细观察,发现草坡上10多只高山兀鹫在撕食一具野生动物的尸体,还有两只狼在旁边虎视眈眈。只见一只高山兀鹫气势汹汹地一边驱赶其他同类,一边大快朵颐,另一只高山兀鹫趁机向前撕咬了一块肉飞速地走向一边吞咽。我们的到来惊动了高山兀鹫,群鸟躁动,一只体型娇小的狼趁机用嘴叼起动物尸体向草原深处走,另一只体型较大的狼在前面开路和护卫,不时地回头探视后面的狼是否跟上。
高山兀鹫一年四季生活在三江源的一个区域,如果环境稳定,它们可以长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但在食物资源极度匮乏的季节,特别是冬季,它们会离开三江源,飞越珠穆朗玛峰,寻找食物资源充足的地方越冬,在第二年春天来三江源生儿育女。此时的高山兀鹫成为三江源的夏候鸟。有时候高山兀鹫从别的地方迁徙来三江源,并不筑巢孵卵,只是个过路的旅鸟。
玉带海雕、凤头蜂鹰、白肩雕、靴隼雕和白尾鹞在三江源是典型的旅鸟。
玉带海雕是喜欢吃鱼和水禽的大型猛禽,展开双翅能达到2米,头部、颈部及背部均为深棕色,腰、尾羽深褐色,翼黑褐色,尾羽的中部横贯一条宽阔的白斑,很像一条套在尾巴上的白玉带,因此得名玉带海雕。玉带海雕分布于里海和黄海中间的地区,每年9月至次年2月在印度北部和缅甸繁殖。玉带海雕是三江源的稀客,也许是在大海上生活得寂寞了,才在炎热的夏天飞越万水千山来到三江源开阔的湖泊、湿地、河流等水生环境中度夏。玉带海雕常停栖在水域附近的悬崖、小丘或浅水处,伺机在水面捕捉雁鸭等各种水禽,在浅水处捕鱼。在草原及荒漠地带,它们也能靠捕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等动物充饥。与其他鹰类不同,玉带海雕喜欢鸣叫且吵闹,叫声清冷,在寂静的三江源可传播很远,令许多动物闻声丧胆。
玉带海雕是分布于三江源的最珍稀的猛禽之一,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为数量稀少,且夏日来三江源并不繁殖,食物充足时多逗留一段时间,食物缺乏时就迁徙到别的地方,所以玉带海雕出现在三江源时,认识它的人常用“惊现”来表达发现它时的喜悦。
高山兀鹫头颈部裸出或覆短绒羽,通体灰褐色。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可飞越珠峰,常集群撕食动物尸体,爪退化但喙强大,撕扯能力十分强大。摄影/刘璐
凤头蜂鹰也是三江源的旅鸟,体长60厘米左右,为中型猛禽。它的头顶呈暗褐色,头侧有短而硬又厚密的鳞片状羽毛,头后及枕部羽毛狭长,形成明显的短羽冠,仿佛一个“凤冠”,凤头蜂鹰的名字由此而来。凤头蜂鹰繁殖于中高纬度的阿尔泰山、北欧至外兴安岭的茂密森林,越冬于南亚、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和西南地区,春天的4月中旬前后、秋季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前后途经三江源,在植被茂密的河道、沟谷等地停歇。与其他食肉的鹰不同的是,凤头蜂鹰喜欢吃蜜,所以又叫蜜鹰,主要嗜食熊蜂、胡蜂及其幼虫、蜂蜜、蜂蜡,当然,作为食肉猛禽,它们也捕食鼠类、蛙、蜥蜴和蛇类等小型动物。
白肩雕在三江源属于旅鸟,是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为大型猛禽,体羽黑褐色,头和颈部颜色较淡,肩部有明显的白斑,在黑褐色的体羽上极为醒目,很远就能看见。白肩雕的繁殖地从摩洛哥、西班牙等非洲西北部和南欧、东欧往东到贝加尔湖、伊朗东北部、印度北部和中国东部,越冬于非洲东北部、西亚、中亚南部、南亚北部、中南半岛及中国东部。白肩雕常于春季的4月中旬前后或秋季的9月中下旬途经三江源地区,偶尔在山地及河谷两侧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活动,十分罕见。白肩雕在全球的数量也十分稀少,所以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靴隼雕也是三江源的旅鸟,属于中型鹰类,上体深褐色,肩羽略淡,下体白色,具暗褐色纵纹。靴隼雕繁殖于非洲、欧亚大陆的西南部、印度西北部及中国北部的新疆西部天山、库尔勒及西藏北部。冬季南迁至非洲、印度。偶见于中国东北、河北一带越冬。春季的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秋季的9月中上旬至10月初途经三江源地区,常在植被茂密的河谷中过境或停歇。
白尾鹞为三江源的旅鸟,中型猛禽,雌雄羽色有较大差别,雄鸟上体蓝灰色,雌鸟上体暗褐色,共同特征是尾上覆羽白色。白尾鹞繁殖于欧亚大陆、北美,往南至墨西哥,越冬于欧洲南部、西部、北非、伊朗、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日本。春季于4月中旬前后,秋季于9月中下旬途经三江源地区,罕见于山地及河谷两侧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区域。
黑鸢在三江源具有留鸟和夏候鸟的习性。黑鸢是一种中型猛禽,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尾较长呈浅叉状,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这是与其他鹰最明显的区别。黑鸢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一直到澳大利亚,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也常在城郊、村屯、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这种鸟儿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亦呈2—3只的小群,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4月中上旬来到三江源,雌性共同在水域附近的岩壁、草山多岩石处或高大的乔木上营巢,4月中下旬产卵。黑鸢在春夏季来三江源繁殖,秋冬季食物缺乏时向低海拔食物丰富的区域迁徙,若食物充足,也可在一个区域长期生活。黑鸢分布范围很广,物种的总体趋势处于下降状态。
草原雕属于大型猛禽,体长可达80厘米,由于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色变化较大,从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草原雕主要分布于欧洲东部、非洲、亚洲中部、印度、缅甸、越南等地,在三江源是夏候鸟或旅鸟。4月中上旬,草原雕集群抵达三江源,常见于植被茂盛的开阔草甸和草原,在崖壁、石堆、或地面营巢,5月中上旬产卵,10月中上旬开始南迁。迁徙季节,在三江源可看到草原雕亚成体组成的大群迁徙过境,常长时间站立在电线杆、土墩或地面上等待猎物出现。鼠兔、喜马拉雅旱獭、沙蜥、蛇和鸟类等小型脊椎动物都可能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它们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常可见到与秃鹫、高山兀鹫等猛禽分食死尸。
胡兀鹫(左图)是三江源的留鸟,全身黑褐色,头颈部黄白色羽毛,嘴下有黑色“胡须”。胡兀鹫嗜食腐肉和骨头,会叼起骨头摔碎后吞食。它们冬季繁殖,繁殖率低,故而数量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摄影/林森
雀鹰(右图)4月下旬迁来三江源,栖息山林,以小鸟、鼠类为食,10月南迁。摄影/刘璐
白尾海雕是大型猛禽,全身暗褐色,尾羽呈楔形,为纯白色,是三江源的稀客,冬天偶尔见于植被茂密的湖泊、河流等开阔水域。在三江源主要以大型鱼类为食,也捕食雁鸭类等中小型动物。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主要越冬地在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前后偶尔来到三江源越冬,越冬期间往往进行大范围游荡而不局限在一处,3月中旬至4月中旬前后迁往位于高纬度地区的繁殖地。白尾海雕分白尾海雕指名亚种和白尾海雕格陵兰岛亚种,分布于中国境内的指名亚种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三江源的高原天地间,鹰是天际最具力量与尊严的身影。它们凌空翱翔,却并不高枕无忧:每年只繁育一次后代,雏鹰从赤裸孱弱到凌风搏击,离不开亲鸟的悉心哺育,也离不开人类的尊重与守护。如今,三江源的每一种鹰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这是它们赢得的珍贵身份,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