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千年古碉屹立不倒的秘密”活动

一、剖析:践行C-STEAM教育理念的背景(一)教学主题内容分析

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碉楼建造技艺”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C-STEAM本土化实施的优质素材,契合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需求。其多元价值体现在:

历史性:见证社会变迁、民族融合与生活方式演变。

科学性:科学认知利用材料特性(石材、木材),结构设计符合力学原理。

技术性:精湛的石材加工、木材处理、砌筑等代代相传的技艺。

工程性:选址规划、材料准备到施工建设的系统工程,体现工程思维。

文化性:民族文化的象征,体现独特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和民族精神。

美学性:独特造型、装饰展现地方审美与艺术价值。

数学性:建筑尺寸确定、材料用量计算等确保精确合理。

(二)教学思想与创新点

本项目以C-STEAM理念为指导,将文化传承与多学科融合贯穿教学始终,紧密围绕幼小衔接的核心目标进行设计。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能力的提升,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跨学科融合创新:打破学科界限,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与文化有机结合,针对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他们接受能力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幼儿在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习中,培养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逐步适应小学的学科学习模式。

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以碉楼建造技艺文化为载体,不仅注重传承传统文化,还鼓励幼儿在现代视角下对其进行创新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小学阶段的创造性学习打下基础。

项目式教学驱动: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以“碉楼藏房”项目为核心,让幼儿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模拟小学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要求。

培养文化自信与责任感:通过深入了解碉楼文化,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非遗的责任感。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有助于他们在小学阶段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二、实践:以C-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与实施(一)“三维”目标设计:指向幼小衔接核心能力
表1 C-STEAM幼小衔接活动“三维”目标设计

表1 C-STEAM幼小衔接活动“三维”目标设计

(二)“三阶三步”实施模式:能力培养与阶梯衔接1.“三阶”实施:5C能力培养路径⑴文化情境感知(C1~C2)

【情境感知(C1)】

看:播放精心挑选的碉楼相关纪录片、展示图片等,向幼儿生动介绍丹巴碉楼藏房的外观形态、建筑布局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碉楼的建筑特点,如独特的外形、窗户设计、装饰图案等,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内容,培养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听:教师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碉楼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建筑特色,如碉楼在过去战争中的防御作用、与当地民俗活动的联系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讲述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如“为什么碉楼要建得这么高?”“碉楼的窗户为什么这么小?”等等,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说:通过简单的哲学引导问题,如“如果没有碉楼,丹巴会变成什么样?”等,引导幼儿思考古碉与丹巴的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碉楼文化的理解。

【文化内涵理解(C2)】

联: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将碉楼与自己熟悉的建筑进行对比,思考它们在外形、功能、建造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碉楼的独特之处,培养幼儿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引: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碉楼文化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如碉楼建造过程中体现的团结协作精神、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等,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仰之情,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和文化感悟能力。

放: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讨论和交流,探索与体验对碉楼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回应,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⑵STEAM探究实践(C3~C4)

建筑材料之谜:教师展示碉楼建造所使用的石材、木材等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触摸、观察等方式,了解这些材料的特点和用途。组织幼儿开展小组讨论,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建造碉楼?”“这些材料有哪些优点?”等问题,通过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实验,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建筑材料与建筑功能、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结构设计之谜:利用简单的模型或图片,向幼儿介绍碉楼的结构设计,如墙体的厚度、楼层的分布、支撑结构等。通过提问“碉楼为什么能屹立不倒?”通过一系列小实验活动,引导幼儿探究其中的力学原理,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碉楼结构中的应用等等。鼓励幼儿动手尝试搭建简单的建筑模型,亲身体验结构设计对建筑稳固性的影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建造工艺之谜: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碉楼建造的工艺过程,如石材的加工、砌筑方法、木材的处理等。邀请当地工匠或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让幼儿直观感受传统建造工艺的精湛和独特。组织幼儿开展建造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建造工艺的复杂性和趣味性,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环境因素之谜:引导幼儿了解丹巴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对碉楼建造的影响,如为什么碉楼的墙体较厚?为什么修建碉楼时要进行选址?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让幼儿认识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⑶文化创新表达(C5)

思: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保护碉楼,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如制作宣传海报、拍摄小视频、举办文化展览等。引导幼儿认识到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创:探索设计具有碉楼元素的文创作品,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创作实践。鼓励幼儿发挥特长,大胆创新,将想法转化为实际作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展:举办幼儿作品展览,展示幼儿的创新作品,并邀请家长、其他班级的幼儿参观。幼儿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过程,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展览活动,进一步宣传碉楼文化,激发更多人对非遗的关注和热爱。

2.“三步”递进:幼小衔接能力阶梯
表2 C-STEAM幼小衔接活动“三步”递进模式

表2 C-STEAM幼小衔接活动“三步”递进模式

三、经验:以C-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幼小衔接活动策略(一)以文化情境为“锚点”,衔接认知过渡

将抽象的非遗知识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情境(如“古碉保卫战”游戏),通过多感官体验(看、听、摸、做)降低认知难度,帮助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简单逻辑思维”过渡。

(二)以阶梯任务为“支架”,衔接能力发展

设计“观察—模仿—创新”三级任务。

观察层:识别碉楼结构(对应幼儿园。“感知与发现”目标);

模仿层:复制传统结构解决稳定性问题(衔接小学“实践操作”要求);

创新层:用现代材料改造设计(培养小学所需的“创新意识”)。

(三)以多元评价为“桥梁”,衔接学习品质

采用“过程性评价+成果展示”结合的方式。

过程评价:通过“5C能力观察量表”记录幼儿在合作中的语言表达(如“能说出1~2个结构优点”)、任务完成度(如“按步骤搭建模型”)。

成果评价:通过模型展示、故事讲述等活动,关注幼儿“能否用完整短句表达想法”“是否愿意倾听同伴意见”,为小学课堂互动能力奠定基础。

(四)以非遗创新为“纽带”,衔接文化认同

在保留碉楼核心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允许幼儿添加现代功能,让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贴近幼儿生活,避免幼小衔接中的“文化断层”。

通过碉楼文化与C-STEAM理念的深度融合,本项目构建了“文化浸润—学科启蒙—能力衔接”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在为期六周的沉浸式学习中,幼儿通过观察测量、材料实验、结构建模等阶梯式任务,逐步建立起对建筑与文化的系统认知。实践表明,这种融合模式既深化了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又有效培育了其任务意识、逻辑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幼儿在跨学科任务中展现出持续专注的探究态度,在团队协作中形成主动沟通的意识,在创新表达环节突破原有认知框架,创造出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功能的特色作品。这种将非遗传承与STEAM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模式,不仅为幼小衔接教育提供了可迁移的教学范式,更探索出民族文化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的有效路径,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创造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