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协作驱动下贵州省安顺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实践与路径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长期存在,西部地区受限于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及技术短板,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如贵州省安顺市尤其面临此类问题。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的东西部协作,旨在通过资源互补与经验共享缩小发展差距
2023年、2024年安顺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存栏生猪100.44万头、能繁母猪9.51万头,全年出栏生猪126.9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14%、10.42%、‒3.39%,实现猪肉产量11.8万t,同比增长1.38%。
依据《贵州省2024年生猪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要求,安顺市制定印发了《安顺市2024年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了年度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在《安顺市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2021年印发)既有框架基础上,按照《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的通知》指导精神,结合区域实际修订形成了《安顺市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
安顺市行政主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针对2024年一季度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态势,市级财政拨付30万元,于4-6月实施生猪补栏专项补助,覆盖299户养殖主体,补助能繁母猪402头、商品仔猪646头,以稳定生产预期。针对2024年上半年产能下行风险,市级财政拨付50万元,于7-10月启动生猪补栏临时性补贴,惠及699户养殖主体,实现生猪补栏3 897头,有效刺激产能恢复性增长。
系统推进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程,通过专业化生产模式、标准化养殖规程及规模化经营体系的示范推广,强化产业引领效能。重点支持贵州高老庄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推动安顺德康天马种猪场完成国家级示范场材料复核。
市行业监管部门构建“全周期、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服务体系,按项目类型指派专业技术骨干担任监管员,实行全流程包联管理,重点履行前置协调行政审批、动态监控建设进度,同步建立分级分类月度跟踪机制,形成“监测-预警-处置”管理闭环。
完成生猪养殖贷款贴息,能繁母猪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资金申报工作,据行政主管部门统计,8家养殖企业获救助补贴资金124.28万元;5家养殖企业获贷款贴息,贴息资金54.31万元。
安顺(西秀)越秀生猪养殖项目是广州越秀集团与安顺市战略合作协议项目之一,也是粤黔对口帮扶的项目之一。据报道与调研了解,安顺生猪养殖基地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安庄村,总投资4亿元,占地面积53.33余hm2,采用行业先进楼房养殖工艺布局和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设计存栏能繁母猪1.2万头、年出栏仔猪27万头,年产值预计将达1.1亿~1.2亿元,吸纳用工160人左右,带动上下游的劳动力超过500人。项目坚持“环保场、健康猪、联农带农”发展理念,走立体集约、科技环保、自繁自养之路,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等,实现智能环控、精准饲喂、自动化数据采集,打造智慧猪场、绿色猪场、花园猪场。
2024年9月,养殖基地从河南西平引进11 658头种猪,正式建成投产。养殖直连直报系统数据显示,养殖基地于2025年4月新增仔猪24 521头,实现首批商品仔猪出栏,标志着生产体系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截至2025年5月,生猪存栏34 267头,已新生健仔数47 808头,产值约2 870万元。
(1)智能环控系统。通过部署温湿度传感器、气体监测仪及视频监控设备实时监测采集温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参数并上传至云端分析平台,动态优化通风、温控及光照策略,增强猪舍环境稳定性,降低疫病风险,提高仔猪存活率。(2)精准饲喂管理。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生猪全生命周期数据链,记录其生长速度、免疫接种及饲料消耗等数据。大数据平台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基于生长阶段与健康状况,动态调整饲料配方,为不同生长阶段定制营养方案,精准调控饲料投喂量与微量元素配比,节约饲喂成本。(3)批次化生产模式。批次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全进全出”标准化生产流程,通过数字化排产,压缩消毒周期,减少空栏时间,提高厂房使用率,提升产能利用,实现生产效率的增长。
(1)水肥一体化资源循环利用。依托西秀区大西桥镇省级蔬菜产业园区,将粪污转化为水肥资源,减少化肥使用与环境污染,形成“固废制肥-废水还田-资源再生”的生态闭环。养殖场通过机械清粪工艺对养殖粪水进行分级固液分离,固态粪污经高温发酵制成有机肥,用于园区农作物营养补充;液态粪污则通过“格栅+集水池+固液分离+UASB+两级A/O生化处理+后端加药深化处理”工艺链进行深度净化。其中UASB单元利用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并回收沼气,两级A/O系统通过缺氧-好氧交替运行实现高效脱氮除磷,后端加药确保水质达到农用旱作标准,处理后的水(600 m3/d)经消纳管网灌溉周边农田。(2)低碳减排与绿色防疫屏障建设。养殖基地采用楼房立体养殖模式,节约土地用地50%。在养殖基地周边建设农业种植示范区,利用植被隔离带形成绿色防疫屏障,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在固粪处理方面,创新应用立式好氧发酵罐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可达70℃以上)、氧气等参数,营造微生物高效代谢环境,实现固粪的快速高温好氧发酵腐熟,将固粪转化为富含氮、磷、钾及有机质的优质有机肥,实现低碳减排。(3)消纳管网构建绿色生态循环链。为保障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与种养深度结合,项目在种猪场周边租用约53.3 hm2粪肥消纳种植用地,并重点在其中约26.6 hm2铺设了消纳管网系统。通过管网系统串联养殖废弃物处理端与种植消纳端,构建了“粪污处理-水肥资源-农田消纳-土壤改良-品质提升”的绿色生态循环链条,实现了资源的就地循环与高效利用。
(1)就业吸纳。项目用工量约150人,优先聘用当地脱贫户作为对象,按照每人每月2 700元工资计算,人均年收入增加3.2万元,辐射带动当地产业上下游约500人就业,解决周边部分群众就业问题。(2)带动发展。发挥项目方向性的导航作用,促进带动附近交通运输、餐饮、秸秆回收等配套设施发展。周围村庄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与养殖基地形成合作,带动增收致富。经初步测算,生猪基地将直接带动周边安庄村、河桥村、狗场屯村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人均合计增加500万元。
安顺越秀生猪养殖项目通过技术赋能、生态协同与利益共享,推动“输血式帮扶”向“可持续振兴”转型,可为其他地区通过东西部协作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为进一步提高项目实践收益,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建议如下:(1)强化政策配套支持,突出东西部协作专项基金的专向性、精准性、科学性、实效性
依据《安顺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市规划设施农业预留用地总量为873.33 hm2,用于家庭农(牧)场建设,但该规划容量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受限于可用土地资源紧缺及用地审批程序复杂,导致相关用地需求难以有效满足。
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已趋饱和,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种养循环体系尚未形成有效构建,种养主体分离现象普遍,导致种养结合长效机制缺失。上述因素叠加加剧了畜禽养殖环保工作压力,随着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养殖场环保设施建设及运营成本显著增加,部分养殖场为满足环保要求必须缩减养殖规模。
受养殖效益偏低及未来市场预期不确定性的影响,金融机构对养殖场(户)信贷政策趋紧,表现为贷款审批更为审慎,担保及反担保要求强化。融资困难直接制约了产业发展动能,反映在相关扶持政策(如生猪贷款贴息)的申领主体及资金规模均呈下降趋势。
整体养殖生产方式仍较落后,疫病防控意识薄弱,抗风险能力不足。基层防疫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知识体系更新滞后、薪酬待遇偏低及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动物疫情风险,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持续压力。
基于东西部协作框架,建议安顺市生猪产业未来发展路径可着重考虑:系统性强化以能繁母猪为核心的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探索并构建跨区域产能协同调控机制,保障猪肉市场的稳定供应,科学弱化生猪产业固有的周期性波动风险。充分依托并深化东西部协作提供的资源、技术与管理优势,加速推进绿色循环、集约高效的现代养殖体系建设进程,驱动现代化养殖体系升级。
依据行业主管单位设定的区域基准保有量为基准数,县级主管部门指导并督促相关养殖场按月报送关键生产数据,实施月度动态监测与调度,重点强化纳入产能调控基地名录规模化养殖场的监测,稳定能繁母猪基础产能。构建政企联动预警响应机制,建立仔猪、猪肉及饲料产品价格的监测机制,当监测指标出现异常波动时,组织形势研判,及时预警,积极指导各类养殖主体调整生产策略,协同开展实施补贴、信贷、贴息等针对性政策措施,遵循兼顾规模化与分散化生产主体的原则,着力帮助中小型养殖场(户)稳定生产,鼓励其适时补栏增养,夯实稳产保供基础,以遏制产能下滑趋势,促进能繁母猪存栏量恢复与增长。
分级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重点建设项目库,加强跟踪服务与指导力度,推动新建一批具备现代化、标准化特征的养殖场。积极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以增强其示范引领效应。依据“填平补齐”原则,遵循设施装备现代化、生产过程规范化、防疫管理制度化、粪污处理资源化与无害化的要求,对现有规模养殖场进行分类指导与改造升级。系统开展低效闲置养殖场资源普查并建立专项台账。基于“一场一策”原则,重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引入优势经营主体、优化场地用途、实施灵活重组、聚焦核心业务增效以及强化配套服务等6条多维路径,盘活利用一批闲置低效养殖场资源。
依托温氏、德康等大型龙头企业,持续推广并优化生猪代养模式,有效降低合作农户的养殖风险与市场风险。确保代养农户出栏育肥猪可获得稳定代养收益。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资质及内地供港澳活猪注册养殖场资格。鼓励和支持养殖场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促进生猪跨省(境)调运,以拓展市场渠道并提升生猪整体市场价格水平。
支持区域内平坝区德康大关种公猪站进行高标准建设与运营,积极推动其申报国家级种公猪站,以此不断完善全市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开展“紫云花猪”等地方特色猪种质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工作,并着力完善花猪相关的地方标准体系,制定科学规范的花猪生产技术规程。
积极争取并有效利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金、东西部协作资金、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多渠道资金支持。落实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系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高效疫病防控设备、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设备等关键环节的政策性农机购置补贴,缓解养殖主体面临的资金压力。
深化与期货公司、保险机构的对接合作,利用期货市场的风险对冲功能,有效承接、转移和分散因生猪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积极推广并扩大生猪“保险+期货”模式的覆盖面与应用深度,提升规模化养殖主体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安顺市通过集约化养殖、智能技术整合及种养结合,形成了“猪-肥-菜”生态闭环模式,为同类地区产业帮扶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应对了市场风险,提升了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保障了区域生产稳定和市场供应,更显著体现了东西部协作的新特色:通过尖端技术嵌入驱动产业升级,强化生态循环实现绿色发展,依托市场联动机制稳固利益联结。今后,要进一步探索西部山地地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模式,将东西部协作制度优势转化为区域养殖业高质量发展。